近日,在靖西龍邦口岸,上百輛各式三輪車集聚,車主們正耐心地排隊等候邊防武警檢查。
“這要感謝國家的好政策,邊民每人每天可以享受8000元的免稅互市貿易額度,讓我們這一帶的邊貿生意越來越紅火。”龍邦鎮(zhèn)護龍村支書楊紹兵告訴筆者,護龍村共有1100多人,而從事邊境貿易的就有近500人,每天從龍邦口岸出境往越南的三輪車有上百輛,平均每人每天能掙80元左右,當地催生起“三輪車經濟”。
事實上,護龍村的變化,只是靖西市中越邊境線上許多村屯通過邊貿脫貧致富的一個縮影。
靖西與越南山水相連,長期以來受地理條件、自然環(huán)境等因素制約,中越邊境一帶耕地面積人均不到半畝,不少邊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隨著邊貿政策的不斷完善和邊境貿易的迅猛發(fā)展,加上當地政府的組織引導,這種情況正在改變。
“‘邊貿扶貧’是靖西實施精準脫貧‘八個一批’的重要內容之一。”該市商務局副局長鄔新程說,針對邊境一線的貧困現象,靖西市因地制宜,充分發(fā)揮口岸、邊貿等優(yōu)勢,將邊貿與扶貧開發(fā)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搞活邊貿有效帶動脫貧。
筆者了解到,目前,僅在龍邦口岸一帶從事邊境貿易的邊民就有3000多人,貿易方式主要是將東盟的堅果、木材等商品進口到國內,再轉手賣給國內的收購商,而從靖西出口越南的商品主要是生活日用品、紡織品、機械產品等。
邊貿催熱了龍邦口岸互市,也造就了許多本地老板,劉麗玲就是其中之一。農民出身的劉麗玲從做小生意起家,2004年成立了一家邊貿公司,如今已經發(fā)展成為當地最大的外貿企業(yè),公司每年接手貨值達3000多萬美元,她也因此成為當地邊貿界響當當的人物。“隨著邊境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尤其是靖西至龍邦高速公路的開工建設,將為邊貿發(fā)展帶來更大的機遇。”劉麗玲說。
近年來,為幫助貧困邊民盡快脫貧致富,靖西市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助力邊民互市點擴容增量。其中,2012年靖西引進的中越邊境投資規(guī)模最大的商貿物流項目——廣西萬生隆國際商貿物流中心正如火如荼地建設。該項目總占地面積為108公頃,總投資達600億元,建成后每年能為當地邊民提供2萬多個就業(yè)崗位。
“未來公司將在合作區(qū)啟用電商模式發(fā)展邊貿,邊民在網上即可完成互市交易,不僅可以節(jié)省人力和擴大交易品種,還可以吸納更多邊民參與。”萬生隆投資有限公司政策總監(jiān)戴小凱說,“項目啟動后,參與互市貿易的邊民有望從現在的3000多人提升至2萬人。”
“現在靖西邊民從事邊貿必須是‘一人一證’,龍邦鎮(zhèn)正申請成立邊貿合作社,一旦得到批準,大家的免稅互市貿易額度就可以加在一起使用,能將邊貿生意做得更大。”鄔新程說,“今后,那些沒有能力做邊貿生意的困難戶同樣可以通過合作社分紅,邊貿扶貧也將更加精準有效。”
□趙福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