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縣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南部和北部分別為大容山脈余峰和大瑤山脈余峰,“兩山夾一川”,氣候溫和,風景秀麗,地貌多姿?h內有“暢巖懷古”、“白馬雙英”、 “田湖映翠”、“碧海銀川”、相思洲石器遺址、鵬山風光、大桂山“一線天”及大安列圣宮、太平天國豫王、贊王故里等遠近聞名的名勝古跡。還有眾多人文古跡、綺麗風光、獨特景觀可開發(fā)成旅游風景區(qū)。已建成的旅游景點有暢巖山、大王宮、白馬雙英、六陳水庫景區(qū)、龔州生態(tài)園、景華峽谷漂流等10多個,鵬山生態(tài)旅游、大桂山風光、富藏明清古建筑等正在開發(fā)之中。
一、紅陵遠眺
位于平南縣城附近,該地名蛇黃嶺,有土山九節(jié),層巒疊翠,勢若游龍之九珠;又有烈士陵園,每當拂曉,紅霞噴薄,碑影浮金,遠山近樹,云海多姿,由陵園處俯瞰縣城,“煙樹半臨湖”舊的龔城和現代化高樓大廈新城區(qū)盡收眼底。緬懷先烈,催人奮發(fā),激情不已。該景舊名“蛇崗挹翠”,因盛產挹翠草和蛇黃石而得名。今改名賦予新的意義。
二、暢巖懷古
暢巖懷古 在平南縣城西北25里的官成鎮(zhèn)雙馬村南腳自然村的思回石山。古屬暢巖的思回村,是平南縣新舊八景之一。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神仙挑著一擔石頭到古雍灘填一個旋渦。行走在思回和大旺之間路上的時候,遇到一個大肚婆,問他:“你這個老公公挑著一擔石頭到哪里去呀?”一問之下,神仙挑著的擔子一打滑,一擔石頭跌落下來,一頭變成了思回石山,另一頭變成了大旺石山,其他零星的石頭變成了思鵝巖。思回石山平疇卓起,石勢嶙峋,高數十丈,狀若雄踞之巨獅,山頂與山麓樹木蓊郁。山半有巖,晃朗暢通,寬敞如屋,宋代龔州知州程珦曾為其二子程頤、程顥延師周敦頤(濂溪)在此講學讀書,世稱周程三夫子。后來二程成為程朱理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在中國哲學史占一席地位。今該洞口仍有古鐫“天南理窟”四字,四周有宋以來碑刻一批。該山還有犀牛滴水洞、文昌巖、遇仙巖、九重門、飛鼠巖、劉三姐織麻洞等勝景和三夫子廟、印心亭、蓮花池、三寶殿等遺址遺跡,景色優(yōu)美,文物富集,適于游覽紀念,抒文明開發(fā)的“思古之幽情”。
文昌巖
文昌巖在山的半腰處,是該石山主要風景之一,早在宋皇佑元年,公元一零四九年,程珦,河南開封人,任龔州知州,他認識了當時任安南軍司理周敦頤,知道他很有學問,特聘他來平南教他二子程顥、程頤讀書,當時程顥17歲,程頤16歲,是風華正茂的時期,師事周敦頤后,曾數度和老師游思回石山,周敦頤喜山水善易理學,他看中了思回石山這塊寶地,是一個讀書的好地方,于是師生三人就在此巖洞住下,專心向學,結果周敦頤和二程同時成名為宋代的理學家和文學家。文昌之得名,因為文昌是星名、魁、斗二星總稱,神名《梓童帝君》,全國各地多祀文昌官,或文昌閣傳說文昌專掌管人間祿位的祿福,祀文昌可保當地一代人文運亨通,使人聰明,多出人材,授受人崇拜。
劉三姐織麻洞
在文昌巖西端,有一個幽雅的小洞,是劉三姐織麻處,劉三姐是唐代歌仙,據傳說劉三姐傳歌到思回石山住下,日出傳歌,夜回洞中織麻,游人到此都想一睹三姐仙容,爭向洞內觀看,據傳說有時確能看見一個輕盈裊娜的倩影,但只是曇花一現就不能見了,其實全是日光折射原理,太陽偏西照到洞時就見得多,因為人人都仰慕歌仙三姐歌才,所以越看越像就傳開來了。
犀牛滴水
犀牛滴水在思回石山東西二峰之間,一巖南北相通,巖頂有一石臥伏如犀牛狀,泉水從牛嘴滴出,相傳山上有廟宇,廟里有一個貪心的和尚,犀牛嘴以前是滴出米的,每天滴出來的米僅夠一個之食,貪心的和尚想多滴出米拿去換錢,把出米的孔加大,結果米就不出來只滴水,貪心的和尚受到懲罰,故名犀牛滴水。
義勇祠
在山的東面建有祠廟一所,號稱《義勇祠》,祠內有六百多名死者,神主牌寫上死者姓名,現祠已毀,僅留遺址,據當地老人說:“義勇祠”就是每年農歷正月十一、十五、二月初一三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起源,咸豐六年(1855年)八月,大成軍率艇千余艘,自粵東浩浩蕩蕩,攻陷梧州、藤縣、武林、丹竹、大安、鎮(zhèn)隆、平南,沿江而上到桂平建都,號稱大成國,桂平是“秀京”,大成軍本來是一支農民革命隊伍,因為參加的人不純,有極少數壞份子混入隊伍,當時每攻陷一個地方,搶掠和濫殺很多人,破壞很多地方,失去群眾支持慘敗,在桂平建都后,西江水路運輸頻繁,官塘村人,住近江邊,有一次截了大成軍一船物資,內有白銀和軍械,觸怒了大成軍,1856年4月從桂平調整來了大軍報復,先攻破官塘村,殺了很多人,現留下百人墳一座,據傳說實有六百多人,就是這次戰(zhàn)死埋下來的,大成軍又向遙望暢巖進攻,搞到附近村莊人心惶惶不安,遙望人加強防御依山堆土為寨固守,暢巖即以思回石山天險固守,附近村民都攜老扶幼上石山避難,當時思回石山四面都有勒竹城圍住,十分穩(wěn)固,竹城內有當鋪和商店,歷代村人避亂避洪水,都到山上巖洞住,聽說大成軍要攻暢巖,在思回石山除加固筆城和防御點外,還搬來四門生鐵大炮,炮口向正大成軍必經之路,其中有一門特大的炮,能裝20斤火藥,一小籮鐵屑,某一天大成軍從西面打來了,山上的炮手十分鎮(zhèn)定,距30丈左右,轟隆隆數炮齊發(fā),打死了大成軍40多人,大成軍驚慌失措地潰退,遙望勇士、暢巖勇士也乘勝追擊,經過一場大搏斗,雙方傷亡甚大,終于勝利,把大成軍趕下水,戰(zhàn)死5281人,桂平棄守潰退廣東,平桂二縣干戈才算熄滅,后來官塘、暢巖、遙望三個地方村人,為了紀念這次與大成軍作戰(zhàn)犧牲的人,三處地方人集資建祠,立神主牌,記上戰(zhàn)死者姓名,作為紀念,并定于農歷正月十一、十五、二月初一三天,分別為每村負責請道士,設道場,超度死者亡魂一次,并設宴宴請各村父老紳士,還請來獅子隊、采茶戲、牛歌戲、木偶戲表演,盛極一時。每逢正月十一、十五、二月初一,附近村民都扶老攜幼,穿紅戴綠參加革命這個盛會,并經三個村主事人議定,今后每年這三天都是依照這樣辦下去,傳統(tǒng)的三個節(jié)日就從這伊始傳下來,年久了逐漸取消請道士做法事等項目,只有集中這三天游石山為主,人既然集中多了,小商小販也跟著做生意,因為快到春耕了,買賣都是以農具、竹器為主,擺賣都無規(guī)律,在田野和山腳空地,這三個節(jié)日到現在已有130多年的歷史,還旺盛不息。
魁星閣
因在山頂西方建有魁星閣而得名,魁星是北斗1—5星,即是奎星,傳說是主文運的神,掌管文人的功名成敗和命運,魁星未成仙時很有學問,參加京城考進士時,三場考畢,文章寫得很好,主考官確定本科狀元是魁星,送試卷給皇帝面試,可是出人意料,皇帝看了試卷,又看了他,發(fā)現他的面貌生得非常丑,赤發(fā)藍面像鬼一樣令人可怕,就取消了他狀元資格,連一個進士都不給他,他一氣之下就死去,一縷冤魂跑到閣皇處告狀,告皇帝不公平,只以貌取人,不重才學,閣皇也覺得有理,把事實轉奏天上玉皇,玉皇也覺得魁星有理,皇帝不公平埋沒人才,但人已死去太久不宜再復人世,就留他在天上封做魁星,職管天下文才,今后開科取士必須經過魁星審核才能中功名,并賜他朱筆一支,木斗一個(裝紅墨用)發(fā)現有才學的人就拿著筆腳踢木斗到那人面前用紅筆一點,那個舉子本科就可高中功名了,后來逐漸形象化,其形象赤發(fā)藍面,獨立鱉頭上,一腳向后翹起,大如彎鉤,一手捧斗,一手執(zhí)筆,意思是點定科舉中試人姓名,此所謂魁星踢斗,獨占鱉頭,被視為考試者獲中的象征。
三、田湖映翠
位于平南縣城西北六十五里的國安鄉(xiāng)田貴水庫風景區(qū)。該庫七十年代建成,人工湖泊,山明水碧,中有數島,宛似蓬萊。雄偉的水沖結壩,列入國家級先進科研成果。湖址原是山谷。巍巍大壩將山谷截斷,將水蓄起來,形成今天的高山湖泊。田湖大壩緊緊連著山坡,山坡緩緩延伸到湖面,湖的岸邊盡是茂盛的山林,四季常青,蒼翠欲滴。倒映在湖面上,隨著水波歪歪扭扭,如梵高的抽象畫一般。湖水“映”的不僅僅是“翠”,還是詩,是畫。湖面上清風陣陣,山坡上松濤滾滾。置身于翠綠色的懷抱,這才感到,“翠”是如此迷人。
四、花洲騰龍
“花洲騰龍”位于平南縣城北40多公里的國安鄉(xiāng)花洲村。這里四周山高谷深,層巒疊嶂,蜿蜒起伏。十九座巨峰此起彼伏,山連著山,連綿不斷。漫山遍野的松林、杉林、竹林、玉桂林、八角林、柑桔林,云遮霧繞,滿目青翠。山風拂過,松濤陣陣,整個花洲宛如綠色的海洋,碧波萬頃。巍峨聳立的十九座山峰,氣勢磅礴,象一條臥伏的巨龍,正欲騰飛。傳說這條巨龍原住南海。一日,它隨幾條龍同去昆侖山朝圣西王母,路經花洲,被花洲美麗的景色吸引。次龍降下林海。追波逐流,嬉戲玩耍,流連忘返,把朝圣的事忘了。西王母知道它喜愛花洲,沒有處罰它,而賜名“花洲龍”,把它永遠留在了花洲。每年春夏之交,雨過天晴的時候,云霧繚繞,一條條山脈盤旋起伏,時隱時現,仿佛巨龍騰飛。附近的山山嶺嶺也隨之呼應,蔚為壯觀。
太平天國革命時期,農民首領洪秀全、馮云山、胡以晃等人看中了花洲這個進可攻、退可守的戰(zhàn)略要地,在這里組織拜上帝會,打造武器,訓練骨干,發(fā)布團營令,聚首起義。憑著花洲的險要地形,拜上帝會眾三次大敗當地團練的合圍。花洲首義成功后,花洲拜上帝會眾和金田團營會眾里應外合,打敗前來圍剿的清兵,迎接洪秀全回金田,取得思旺迎主之戰(zhàn)的勝利。各路團營會眾師金田,順利舉行起義。從花洲涌現的農民英雄們就像一條條騰起的蛟龍縱橫四海,威震中外,令世人矚目。
五、碧海銀川
平南縣城東南九十里的六陳水庫風景區(qū)。雄偉的壩首,浩渺的水庫以其一系列人造工程,成為六陳鎮(zhèn)境內獨特的自然景觀,以“碧海銀川”為名稱列為平南新八景之一。碧海銀川有兩層含義:碧海指庫區(qū),銀川指東西兩大干渠。
水庫風景區(qū)由大壩、天橋、灌溉干渠、庫區(qū)等景點組成。大壩的正面鑲著“六陳水庫”四個石砌的大字。在綠草如茵的壩面襯托下,顯得格外的耀眼、醒目。天橋的設計構思獨特,造型別致新穎。六陳水庫庫容大,水域面積寬廣,猶如大海一般,故有碧海之稱。水庫建成后,從水庫下開掘的東西兩大干渠,工程浩大,蜿蜒向前。干支渠道總長65公里,穿行在大新、六陳等鄉(xiāng)鎮(zhèn)的原野和山嶺之間,從空中俯視,就象兩條銀色的飄帶舞動,因而稱為銀川。
六陳水庫蓄水區(qū)屬中等丘陵地區(qū),西南高,東北低,庫區(qū)河道迂回曲折,呈“之”字形。有人說,它是王母娘娘頭上的一塊翡翠,碧綠晶瑩;有人說,它是七仙女身上披的一條飄帶,潔白無暇;而更多人則說,它是黨和國家?guī)淼囊活w明珠,給百姓驅走黑暗,送來光明和幸福。
六、白馬雙英
在丹竹鎮(zhèn)白馬圩,有兩座紀念當地歷史人物的建筑,一座是紀念梁嵩的狀元紀念館,一座是紀念民族英雄袁崇煥的“總制三邊坊”,合起來叫白馬雙英。
梁嵩是平南鵬化里龍街(今大鵬鎮(zhèn))人,于南漢白龍元年(925年)高中狀元,后因不滿而辭官回鄉(xiāng),并為龔州人民爭取到免除賦稅一年。令人惋惜的是,他在騎白馬涉東濠河口時,不幸被洪水淹溺。平南人民為了感激他,于白馬圩建了一座狀元廟。碑廊里鐫刻有他中狀元時所作的《荔枝詩》和辭官時寫的《代母作倚門望子賦》。
為紀念袁崇煥而建的“總制三邊坊”,高13.38米,坊碑上有仿古圖案,瑰麗莊重,白馬圩西堂碼頭頂上的房屋就是當年袁崇煥的故居。袁崇煥本己考取進士,在外族入侵、國家生死存亡的危難時刻,他投筆從戎,盡忠報國,后遭到奸黨陷害,但他的愛國情懷,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龔州兒女。
七、魚洲雁信
魚洲,是正對著平南縣城區(qū)的一個江心小洲,由大大小小的卵石和沙泥堆積而成。夏天,大江水位上漲,它被江水淹沒;冬天,江水枯淺,又露出一兩千米長的江心小島。之所以叫魚洲,是因為它的形狀像大魚。
“魚洲雁信”是很久以前留下來的佳話。春天南雁北飛,秋天北雁南飛。南來北往的大雁路過這兒,停在洲上歇息。古時候雁兒多,滿洲都是,數也數不清。平南人把雁落魚洲作為吉祥的征兆。老一輩人傳下話來說,哪一年魚洲停下的雁兒多,那一年平南縣登科的人就多。不但登科的人多,五谷也豐盛,經濟也繁榮。千百年來,平南人總將雁兒當做吉祥物,把它叫做“瑞雁”。舊平南將其作為一景,名“魚洲瑞雁”。上世紀八十年代,取袁崇煥詩句“雁信連宵至”之意,改名為“魚洲雁信”。由于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魚洲瑞雁”很難看見,即使是大雁路過平南,也極少在洲上停留。平南人已經很長時間沒有看到“瑞雁”了。今年生態(tài)環(huán)境改善,鳥兒在魚洲停留又開始多了起來。本世紀初開始,每年春天,大批的白鷺停留在魚洲上,覓食、棲息,又形成了新的“魚洲雁信”。雖不是雁,但比雁更美,更吸引游人觀賞。
八、新隆豐碑
平南縣寺面鎮(zhèn)最南側有個新隆村,曾經是勞五區(qū)的中心。那是中國共產黨在廣西最早的革命根據地之一,是黨領導民眾沖破黑暗的一座豐碑。1988年,這里建起了勞五暴動烈士陵園。
陵園建在新隆圩旁的山丘上。沿石階而上,半坡矗立著一座金黃琉璃瓦的牌坊,上刻“浩氣長存”四個大楷書。坊柱上刻著對聯(lián):“新隆割據,豪杰殊勛昭日月;勞五暴動,英雄碧血寫春秋”。沿石階拾級而上,就來到山腰的烈士墓前。這是一座雄偉壯觀的方形墓座,正面刻著“烈士墓”三字,中間立著五角形墓塔,塔身刻著“勞五暴動烈士永垂不朽”,黑底白字,分外耀眼。十多米高塔頂上舉著三把大刀,銀光閃閃,威風凜凜,似烈士們的沖天豪氣。刀把連著圓座,象征著工農兵聯(lián)合起來。墓座左面刻墓志銘,右面刻著23位烈士英名。在墓后一人多高的擋土墻上,有一個大理石碑廊,鑲嵌著廣西老一輩革命家、老紅軍、自治區(qū)領導和著名書法家的題詞題詩。
九、登塘西漢煉鐵遺址
登塘西漢煉鐵遺址位于平南縣六陳鎮(zhèn)的大妙村,登塘村和合水村的十多個山頂上,整個遺址覆蓋面積約100平方公里,是目前嶺南地區(qū)發(fā)現最早的冶鐵遺址,1994年獲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定為區(qū)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其出土的冶鐵殘爐,為漢早期冶鐵矮式爐,這證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初漢,平南的冶鐵業(yè)就己具有一定的規(guī)模。在冶鐵工場周圍發(fā)現的水波紋陶片、方格紋陶片、人字紋陶片、陶紡輪、礪石等器物以及數百件冶鐵標本,令人嘖嘖稱奇。在那個沒有控溫技術的時代,平南人就能冶煉出如此精致的作品,堪稱煉鐵史上的一株奇芭。
從登塘西漢煉鐵遺址來看,其與中原漢初的煉鐵技術是同一類型,這對研究中原煉鐵技術在2000多年前向嶺南傳播,及嶺南地區(qū)早期開發(fā)煉鐵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十、殉國烈士紀念碑
1911年4月27日(農歷三月二十九日),同盟會主要領導人黃興,組織發(fā)動了“三·二九”廣州起義,帶領革命志士進攻清朝兩廣總督衙門。起義失敗后,人們把死難烈士尸骸72具,合葬于廣州黃花崗。在72位烈士中有5位是平南籍人,他們是:韋統(tǒng)鈴、韋統(tǒng)淮、韋樹模、韋榮初、林盛初。1935年平南縣長黃緯芳根據平南人民的意愿,建造了這座紀念碑,以表彰先烈的革命精神。紀念碑為方形,下部稍大,高約10米。碑身正面上方有“平南縣殉國烈士紀念碑”題名,中座分別刻有“浩氣長存”題詞、縣長黃緯芳所撰碑文、烈士芳名等。碑文闡明了“三·二九”廣州起義對辛亥革命的重要意義,贊揚平南五烈士以身殉國、取義成仁的獻身精神。經歷了歲月滄桑,豐碑依舊挺立。平南縣新建防洪大堤時將其完整保留。紀念碑正好屹立在寬闊的防洪大堤上,便于游人瞻仰。
十一、正覺寺
正覺寺坐落在城隍嶺公園里,與革命烈士紀念碑遙相輝映,是公園的又一景致。
從紀念碑山腳下沿著旁邊新拓寬的山路行走1公里,便到了正覺寺所在的郎傘嶺。仰視山巔,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巍峨矗立在被削平的巔峰上,這便是正覺寺。中間大雄寶殿,兩旁是各具特色的東廂房、西廂房和鐘鼓樓。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爬上山頂,環(huán)視四周。群山起伏,樹木蘢蔥。山后是寬闊的安懷平原,寺前面正對著的是天堂嶺及西江兩岸的沃野平疇,江水袞袞東流。隔河遠方是白面崖、四巖山和大水山,整座正覺寺風景如畫,人在畫中,畫在景里。
正覺寺占地40畝,建筑群殿堂蛇房“伽藍七堂”俱全,建筑面積3200平方米,投資1500萬元的大雄寶殿古色古香,紅墻琉璃瓦,金背綠檐,燦爛輝煌。殿內廳堂高大,肅穆寧靜,飛檐畫棟,彩繪壁畫,正中端坐在蓮花寶座上的如來佛祖,形體高達,雄偉莊嚴,鎏金精致,閃閃發(fā)光。大殿里面還供奉海島觀音、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兩旁是阿難尊者、迦葉尊者和十八羅漢。墻上禪寺醒目,誡勉世人。
十二、鵬化山
鵬山古稱鵬化山(包括大鵬鎮(zhèn)和國安瑤族鄉(xiāng)),地處大瑤山南麓,位于平南縣最北端,四面環(huán)山,峰巒聳立,山清水秀。既有鍾靈毓秀的閬石山,又有秀拔南天的上課頂;既有氣勢磅礴的大西山,更有頂天立地的阿婆攬孫山等等。這里不僅風光秀美,還有著光輝的歷史文化:她是南漢時期梁嵩狀元的故鄉(xiāng);是太平天國革命的發(fā)祥地,是當年贊王蒙得恩等“十二王十二將”的故鄉(xiāng);又是大革命時期“武、平、桂三縣七區(qū)農民協(xié)會聯(lián)合辦事處”所在地,是當時廣西兩個農運中心之一(一是東蘭,一是鵬化)。故此,鵬山自古以來就享有“地靈人杰”的美譽!
鵬山的奇峰秀水造化了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鵬山的歷史文化造就了許多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讓鵬山擁有了壯美的無限風光!
1、閬石山
大鵬鎮(zhèn)沙垌屯背后的大石山名為閬石山。登上此山,極目南天,鵬化盡歸眼底,確令人有“四顧蒼茫,云生足下”之感。半山中有一巖洞,名為“狀元巖”,傳說南漢時期梁嵩曾在洞中讀書竟然高中狀元,還說他在洞中磨墨之聲竟然震動到京城去呢。自古以來,人們都認為此山有靈氣在,故命名為“閬石鐘英”,并列為平南古八景之一。歷代騷人墨客,多游于此,留下不少詩文妙句。大部分收在《閬石詩聯(lián)集》中。
狀元巖又稱“通天洞”,有洞直通山頂,傳說是梁嵩駕云馬升天赴京城之處。若遙望大西山,會看到高入云天的西山石壁上有一幅飛馬圖像騰空而起。傳說是梁嵩首次駕云馬上京時碰在那里留下的千古奇觀!
2、上課頂
聳入云霄的大西山背后的高峰便是上課頂,傳說是呂洞賓在山頂洞中給各仙界教學上課而得名,它正是映入西山的中峰、高度僅次于亞婆攬孫山,海拔1324米。人說“自古華山一條路”,要上到上課頂的最頂峰是一條路也沒有的,必須爬上緊依崖壁的一棵樹木攀巖而上才行,如果砍了那株木就休想到達山頂了。上課頂的頂峰有一奇洞斜垂而下,神秘莫測,投石滾下的響聲會由大到小,久經不息,直到聽不到聲音為止,人稱“無底洞”。人們要上到此洞真要“緣木而求洞”的。沒有這株樹之前,這只能是仙界的一個奇洞了!
3、大西山
大西山是鵬山的主峰,座西向東,故名西山,高度1238米,居鵬山高峰第三位。西山山體最龐大,巍峨雄偉,氣勢磅礴,大有五岳之尊。其中,還有三奇:一、西山成“山”字狀,但中峰很小,是由上課頂映襯過來才合成“山”字狀的,真是“天作之合”。二、西山大石壁上有一云馬騰飛圖像,說是梁嵩乘云馬上京赴考時碰在石壁上留下的勝跡。三、西山上長年有泉水,高山流水,人稱神仙水。
登上西山最高峰,遠眺西北,瑤山千嶂峰巒盡收眼底,真是“一覽眾山小”,連圣堂山、桂平的潯江和白石洞天也歷歷在目;早上東看日出和鵬山霧海,簡直不知自己至身人間或天上了;若低頭俯視崖下深谷,萬丈深淵更是令人驚心動魄!大西山的奇?zhèn)ズ碗U峻是鵬化人的驕傲!
4、阿婆攬孫山
阿婆攬孫山位于大鵬鎮(zhèn)高坪村歷山尾,和金秀大瑤山交界。形似一婦人抱孩兒而得名。此山海拔1581米,是貴港與玉林兩地市最高峰,北面與圣堂山遙遙相望,周圍是一遍石峰群,其間原始森林茂密,高山瀑布、流水清澈,山上有很多珍稀動植物,是廣西大瑤山重要的自然保護區(qū),是一處難得的世外桃源。
5、大鵬官碑潭
大鵬官碑潭是鵬山水面最寬的清水潭,潭水四季盈滿,一碧清波,平湖如鏡,清澈見底,群魚游躍,好不有趣。這里常常有人在那里默默垂釣,或劃艇捕魚。這里簡直是一個天然的大游泳池。傳說梁嵩在閬石山放牧讀書時,還會常常到這里來飲馬和游泳。每年夏秋季節(jié),山里的青少年也會成群結隊到來游泳嬉戲,都會一齊把身子剝得精光躍入潭里去一洗塵心!人們戲稱這里是鵬山小漓江。
6、八大金廟
在鵬化山區(qū),人們世世代代相傳著一代不平凡的歷史——早在隋朝就有八位金姓瑤民來到鵬化山開居。他們祖祖輩輩在鵬化山里伐木開疆,刀耕火種,挖圳造田,繁衍后代。后人為了不忘記金氏瑤民開發(fā)鵬化的功業(yè),便在鵬化四水建了八座廟宇紀念他們。其中:金華宮即大鵬村的下澤廟,金庵宮即高龍村的瑤案廟,金靈宮即思洪村的下爐廟,金龍宮即花王廟,金鳳宮即鄧塘村的佛子廟,金仙宮即國安鄉(xiāng)的三雅廟,金寶宮即國安鄉(xiāng)的寺堂廟,金圣宮即國安鄉(xiāng)的發(fā)達廟。
這八大金氏廟宇多數是明、清時期所建。解放前,各廟除了常年雇有廟祝公燒香看廟外,每隔兩年都各舉行大型廟會一次,并請道師、茅公前來跳“盤王”和“茅山”,大祭牙盤等等,人山人海“游神”、“打醮”,還在廟里設神壇喃喃跳跳幾晝夜方散,好不熱鬧。
這八大金廟在“文革”期間全被搗毀,但遺址尚在,有的在改革開放后先后被群眾自發(fā)集資重建或修復。八大金廟便是金氏瑤民開發(fā)鵬化山的歷史見證。
7、大姑娘廟
大鵬鎮(zhèn)的歷山峽谷與滑平峽谷交匯處,一支奇峰突起,一座廟宇正座落在奇峰中,名為“大姑娘廟”。高山峽谷,竟然立廟,且廟名特異,令人費解。
民間傳說:很久以前,歷山峽谷一帶,到處是原始森林,瑤民雜居其中。歷山各瑤寨多是金姓瑤民,傳說他們就是開基鵬化八位金姓瑤民的后代。其中有個金老頭,夫婦都五十多歲了,才生下一個女兒。老年生女,自是掌上明珠,很是寵愛。女兒也很乖巧,不到二十歲就出落得像一朵牡丹花那樣美麗了。因為她勤勞能干,又長得高大漂亮,人們都只叫她“大姑娘”,這就成了她的名字。其實,山寨里的姑娘也只有她才配稱這個名字。
大姑娘是金老頭的獨根苗,十多歲就帶著她上山下水和打柴采藥了。她雖沒機會上過學,但她記得瑤人許多"瑤佬藥",都是祖?zhèn)髅罘,年紀輕輕的就會走村串戶給寨中的瑤民送藥治病。對窮家人常常都是不計較報酬的。她在村寨中成了大忙人和恩人了。
有一天,大姑娘永遠不會忘記,那是七月初七日,,山寨里來了一個挑貨郎擔的外地漢人。是個后生子,專門走村串寨賣針線火柴等日用品的。大姑娘也湊熱鬧買了一些針線和小藥品。常言說“有志人走朝,無志人走瑤”,但在大姑娘眼中,這個外地來的后生倒是眉目清秀,也識大體有禮貌,是不能小看他的,他給大姑娘的第一印象是不錯的。
天黑了,有人敲金老頭的家門說是要借宿的。大姑娘聽得出就是那挑貨郎擔的,但金老頭不許開門。
他說,外地漢人靠不住,會欺負瑤人的,有次招待了一個漢人男子,他竟敢親口問金老頭:“能不能和你家妹子睡覺”,后來被金老頭把他轟了出去。大姑娘說,不怕,這人我認識,頂老實的,把門開了。當晚,后生子和金老頭聊得很投機,也很討得大姑娘的歡心。后生子還和金老頭拜把了“老同”,認了金老頭作“老同父”,大姑娘也認了后生子為“老同哥”。
此后,那后生子便成了大姑娘家的?。他常對人說,“好子在朝,好女在瑤”一點不假。還常常從外地帶些大姑娘心愛的東西送她,大姑娘也背著金老頭把打獵得的麝香等貴重藥材送給他。不知不覺,他們已相愛了。他們還約定:每年的七月七日,后生子都到瑤寨來和大姑娘相會."七夕相會"成了這對瑤漢情侶雷打不動的幽會日子.
瑤寨里的頭人終于知道大姑娘的事了,這是瑤寨里了不得的大事件。那年代,瑤寨的瑤規(guī)是很嚴的,是絕對不允許瑤家姑娘嫁給漢人的。寨中太多數瑤民雖然在內心上是同情大姑娘的,但是,誰也不敢反對頭人和瑤規(guī)。然而,這對瑤漢情侶,由于感情至深,誰也離不開誰了。他們最后選擇了以死殉情之路,終于在他們最后的一個"七夕相會"之夜,雙雙攜手跳崖身亡了。
事發(fā)后,山寨里的瑤民無不為大姑娘的慘死,無不為失去一個大好人而悲痛萬分。很長一段時間,寨里的人眾說紛紜:有說會常常夢見大姑娘從山崖里回來,滿頭滿面是血的;有說會在深夜里聽到大姑娘回來在村前寨后傷心哭泣的,反正,也沒有人敢去證實過是否屬實。后來,人們?yōu)榱瞬煌洿蠊媚,就在這個高山峽谷中建了一座“大姑娘廟”紀念她。每年的七月七日,山寨里的人都會到大姑娘廟去祭拜她,這座"大姑娘廟"一直孤單單地座立在高山峽谷之中。
8、仙人臺
仙人臺是鵬山楊梅山景區(qū)的景點之一,那里還有榔傘石、火船石、飛鼠洞、犁頭洞、羅盤巖等。仙人臺是一柱石臺在山頭突兀拔地而起,方柱體,高數十米,長寬各數米,上大下小,頂平,故稱臺。傳說此石臺古時很高大的,高聳云中,已入仙界,說那里常常是玉帝大宴群臣或王母娘娘大舉蟠桃宴的地方。故稱仙人臺。
仙人臺的頂上還有一座墳墓,人們說此是一穴風水寶地,稱為“仰天蠟燭”。
十三、補王陵墓
太平天國補王莫仕暌的陵墓坐落在大鵬鎮(zhèn)高坪村的大塘坪。莫仕暌拜上帝后,參加了花洲“迎主之戰(zhàn)”,后來屢立戰(zhàn)功,到南京后,封贈太平天國“殿前侍衛(wèi)”,為一名外交官,后來又-為“刑部正秋僚及頂天扶朝綱補王祥千歲”之位,官至天國的刑部尚書。
1864年農歷元月十六日,天京陷落,莫仕暌發(fā)現自身還沒戰(zhàn)死,從亂軍中逃出重圍,換了服裝,改名換姓,從江蘇走浙江,轉江西,經湖南,歷經兩年多的艱苦跋涉,最后回到鵬化高樓村(今高坪村)。為保性命,在村北四里許的老瘦沖搭茅寮棲身,全靠拾牛糞出賣度日,最后病死在深山老林中。其尸骨由族中兄弟安葬在大塘坪里,2002年由當地群眾集資修建了一座“補王陵墓”。他是唯一有本能從天京逃回并葬身故鄉(xiāng)的一個諸侯王。
十四、尋找太平天國足跡
平南縣北部的鵬化山區(qū)和大同山區(qū)層巒疊嶂,綿延起伏,方圓幾十公里,是個藏龍臥虎的地方。
清朝道光年間,平南的胡以晃和蒙得恩等人在這里廣泛發(fā)動群眾加入拜上帝教,秘密打造武器,發(fā)展革命力量。后來太平軍轉戰(zhàn)在大棚、國安、思旺、官成、同和等地,最后順利北上永安。平南縣作為太平天國革命的一個重要策源地,為太平天國革命前期的發(fā)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也留下了大量的遺跡。
1、山人村
山人村位于馬練瑤族鄉(xiāng)境內,是大同山區(qū)和鵬化山區(qū)交界處的一條山溝,山嶺重重,曲折蜿蜒。
胡以晃原是官成鎮(zhèn)新平羅文村人,他因應鄉(xiāng)試武舉人時落第,遷至這里,平時行俠仗義,打抱不平,遠近聞名。在洪秀全、馮云山的發(fā)動下,加入了拜上帝教,同時聯(lián)絡附近貧苦群眾入教,發(fā)展革命力量。1850年農歷七月,洪秀全從金田村秘密轉移到山人村胡以晃家,指揮各地拜上帝會眾到金田團營的活動,時間近半年之久。
胡以晃在山人村的故居是瓦木結構的平房,由五間正屋、兩間廊屋組成,有曬場。金田起義后,山人村房屋被清軍燒光,尚留有山人村、雙田頂等營盤遺址。
和山人村僅數里之遙就是國安鄉(xiāng)的花洲村,金田起義前夕,山人村是指揮各地團營的秘密總部,花洲村是平南和藤縣拜上帝會眾打造武器、訓練隊伍的中心,兩者遙相呼應,密切配合,打敗了團練的多次“圍剿”,取得了迎主之戰(zhàn)的勝利。
2、迎主之戰(zhàn)遺址
思旺圩是鵬化山區(qū)通往縣城的一個重要交通要道,物產豐富,商業(yè)繁華。思旺江從圩邊流過,風光旖旎。
1850年11月,平南、藤縣等拜上帝會眾在花洲團營。清朝偵知,以思旺圩為大本營,派兵圍剿花洲和山人村。洪秀全派蒙得恩從金田帶一支武裝趕到思旺,襲擊清兵,清兵大敗,巡檢張鏞等人被殺。11月29日,洪秀全從花洲移營至思旺,與蒙得恩會師,同回金田。這場戰(zhàn)役,史稱“迎主之戰(zhàn)”,F在,縣文物管理部門在思旺圩舊橋頭立有碑記,記述迎主之戰(zhàn)經過。
3、官成大捷遺址、舟中詔遺址
1851年9月,清軍提督向榮、烏蘭泰等人在現今官成鎮(zhèn)旺石村、官成村等地設營,企圖堵截太平軍東出平南縣城。洪秀全將計就計,兵分兩路:一路出思旺圩,一路過花洲。在花洲又分為兩支,一支由胡以晃率領,經過沙坪出育梧,埋伏在官成嶺一帶;另一支由洪秀全率領,過山人村,沿大同江坐船到大旺圩。在大旺圩船上,洪秀全發(fā)布詔令,號召太平軍奮勇殺敵。太平軍最后在官成大敗清兵,順利打通了北上的道路。
在同和鎮(zhèn)同和圩大同江邊,平南縣博物館設置了洪秀全發(fā)布舟中詔的保護標志。此地有碼頭和當年的大樹,大同江碧波蕩漾,兩岸翠竹倒映,綠野平疇,宛如江南水鄉(xiāng)。
4、豫王胡以晃故居
胡以晃故居位于官成鎮(zhèn)新平羅文村,村前是一片盤地,四面高山環(huán)抱,流水潺潺,山清水秀。
胡以晃故居是胡以晃父親所建,屬磚瓦木結構,現在只剩一列8間平房,走廊有磚廊柱,柱頂斗拱,靠墻一面有壁畫,堂前屏風與門都是木雕。
胡以晃的青少年就是在這里度過的。
5、贊王蒙得恩故居
贊王蒙得恩故居位于龍拱山下、花王水邊的山坡上,屬大鵬鎮(zhèn)花王村馬鈴屯,地處鵬化腹地,山水秀麗。
1862年,幼贊王蒙時雍從南京修書托人帶回鵬化里,其叔叫人將蒙得恩故居賣與張姓人,張民在原房屋基礎上改為樓房。1982年,平南縣文管所與張氏后代協(xié)商同意,將此房屋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張氏可以繼續(xù)居住,但不得改變房屋原貌。
十五、大安古建筑群
由大王廟、粵東會館和大安古橋組成的大安古建筑群,見證了平南人曾經創(chuàng)造的時代輝煌。
粵東會館原貌為三進,寬三問,總建筑面積近千平方米,為磚石木結構,硬山頂,風火墻,琉璃脊飾,對研究古代兩廣經濟、文化、藝術交流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大安古石橋建于道光六年(1826年),至今仍固若磐石。相傳古石橋是根據“易有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像,四像生八卦”的理數建造而成,全橋為主體,代表太極,大橋墩2個,代表兩儀,橋墩成船形,尖頭向上游,減輕了水流的沖擊,橋面分七跨,每跨用一尺寬梯形石條敷面,石條大面在上,小面在下,使橋面積水和污泥從石隙處及時排出,橋之北端又有巖石作保護。古石橋精美絕倫的工程設計技術,至今還被橋梁建筑專家推崇備至。
大王廟是光緒元年的遺物,主體三進,面寬三問,總建筑面積為400多平方米,是磚石木結構,硬山頂,鑊耳風火墻、琉璃脊飾,雕檐畫棟。
十六、中團古民居
平南縣鎮(zhèn)隆鎮(zhèn)富藏村中團村古民居距今已有150多年歷史,建筑風格獨特,保存較完好。有幾百戶人家的中團屯全部姓謝,其先祖明朝時從廣東南雄縣西遷,聚族而居。自清康熙年間起,謝氏家族勤讀尚武,英才輩出,清道光、咸豐、同治年間,村中考取秀才、貢舉者達數十人。他們取得功名當官發(fā)財后,大都傾力修建各種風格的庭院,以彰顯家世。這些大小不一的建筑有七十多座,盡顯當年謝氏家族的輝煌。
這些古民居保存得最為完好的要數都閫府了。它位于中團村的南邊,占地3畝。它的主任謝雄因平亂有功,由武生軍保加都司御拔,獲清朝授予軍功章四品都司,賞賜建造都閫府。謝雄專門從省城請回建筑師傅和有名畫工,仿造北京四合院的樣式,建立自己的第宅。都閫府分前后兩座,東西有橫廊建筑,中間有天井,共18間房子。外圍墻體下面是側立的紅砂石條,上面青磚到頂,屋頂筑脊翹首,起角彎爪,雕塑圖案。從正門走進去,通過梨木作成的推櫳門,青石鑿成的門檻來到正廳。正廳門頭是樟木做成的橫匾“都閫府”,鐵劃銀勾,剛健有力。正廳外的天井被四周壁畫和浮雕所圍。窗上、梁上、翹起的檐角上布滿了各種奇妙的圖案,有百燕圖、駿馬圖、牡丹圖,工藝精湛,形象逼真。大門正對墻上的那幅“帶子提名圖”,畫工們用了300個工日才完成,立意高雅,別有情趣。這里每幅圖案都蘊含一個典故,人文風情高雅而寓意深刻。有旭日東升之時,迎著朝陽昂首啼鳴的雄雞,旁邊題“國列三公”,寓天下太平。牧牛圖描出寬廣田野里的牛、人與莊稼,寓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些圖案雖經百年滄桑,還一樣古色古香,栩栩如生,彰顯清朝民間藝人的藝術功力。
中團村處于青山綠水環(huán)抱之中,青磚黛瓦的四合院、現代氣派的紅磚樓房,與周圍的群山、河流、池塘竹木交相輝映,自然風光與典雅的人文建筑,宛如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令人陶醉與神往。
十七、范家大院
在平南縣思旺鎮(zhèn)雙上村上宋屯,有一在平南年代最古的、貴港市少有的、保存得最好的古民居,當地人稱之為范家大院。范家大院建于清乾隆年間(1755),三套進深各四座,共一大門,108開間,建筑面積7600多平方米。古民居雖是磚瓦結構,但玲瓏精巧,飛檐翹角,精美壯觀,與大山、古松、翠竹交織在一起,遙相輝映,形成一道獨特、亮麗的風景線。
范家大院坐東北向西南,除主屋外,左右兩翼還設有迎客廳、膳廳、書房、臥室等。整座古宅檐下、屏風、屋脊、門窗以及蓮花座頂梁分別雕塑或繪筑有壁畫。這些雕塑或壁畫,千姿百態(tài),構思獨特、無一類同,真是巧奪天工,令人止足翹首,目不暇接。脊梁上的雕塑大多數為人畜、風情、花鳥。其刀工精致流暢,比例適中,洋溢著豐收、祥和、國泰民安的情趣。精雕細琢的屏風、窗欞,更是精巧細膩典雅。它們或松鶴長青,或龍鳳戲珠,或麒麟游宮,或八仙過海,無不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據范家大院十三公介紹,這樣的窗欞當初要40個工日才能完成,可見做工之精細。最令人叫絕的是,這些木雕,雖然年代久遠,且經多年風雨侵蝕,至今仍清晰可見,不翹不裂,完好如初。可見其工藝高超,而且在木質和顏料的處理上也有獨特之處。
十八、清朝大夫第
平南縣寺面鎮(zhèn)東南六公里有個遠近聞名的村莊叫岑村,岑村有座建于清朝時期的大夫第,經歷了近150年的歷史變遷,至今保存基本完好。
岑村是一個群山環(huán)抱的山村。在村口,只見坐北向南有一片具有嶺南特色的青磚黛瓦、氣勢恢弘的清朝建筑群。右邊有一座中西合璧的洋樓莊,左邊有兩棵郁郁蔥蔥的大榕樹遮天蔽日;村邊一條小溪彎彎曲曲,蜿蜒向前,像一條玉帶繞村而過。村中散建著一座座富有現代氣派的樓房。岑村散發(fā)著古老和現代文明的氣息。清朝大夫第---百樹堂 岑村清朝建筑群尚有四座大宅院。正中一座有鑊耳形圍墻(俗稱鑊耳樓)的叫百樹堂(即大夫第),后面一座叫科斗堂,左邊一座叫善慶堂,右邊一座叫益善堂。各大宅院之間有石板巷相通。村中還有兩座已毀、只存地基的一座叫雅調堂,一座叫司馬第。這樣多的大宅院同期建于一個山村,可見當年的鼎盛和輝煌。百樹堂建于清道光己酉年(1849年)。是一座大宅院,青堂瓦舍,雕梁畫棟,格局完美,它分為前院、主院、跨院、后院四大部分。進入百樹堂廳堂有四道大門。據傳,上世紀六十年代前每道大門上都懸掛著清朝時期的牌匾。第一道門上掛“大夫第”牌匾;入門走過長長的一段石板巷,來到第二道門,門上掛著“翰林”牌匾;進門后,從前院門邊拾級而上幾個石階來到主院,門上掛著“進士”牌匾;到了后院,門上掛著“文魁”牌匾。后院正廳大門上掛的是清朝“三元及第”庚辰科狀元陳繼昌贈送的“鴻案恒春”賀壽匾。進入主院,正廳大門上高懸著“百樹堂”牌匾。進入清靜肅穆的廳堂,只見廳中枱案上的香爐香火鼎盛,顯示著百樹堂后人的人丁昌盛和對祖宗先輩的悼念。枱案后面幾級臺階,原來是擺放各位祖宗先輩的功名牌位。只可惜上述牌匾和功名牌位在“文革”浩劫中大部分遺失。目前只尋找到“進士”、“文魁”、“鴻案恒春”等牌匾,并且殘舊不全了。難能可貴的是在廳堂神廚上鑲嵌的在清朝時的嶺南山村絕對是稀有物品的浮刻有“百樹堂”字體的玻璃片沒有破壞。神廚兩邊柱上有一副楹聯(lián),上聯(lián):祖德念難忘憶當年創(chuàng)業(yè)遺經善果口碑猶載道。下聯(lián):孫謀貽不朽喜此日竭誠纘緒書香聲價重連城。楹聯(lián)對仗工整,寓意深刻。在主院和后院,一幅幅精美的木刻浮雕,工筆彩繪壁畫,工藝精細別致,形象迫真,構思新穎。每幅畫都表示一個典故,人文風情高雅而含意深刻,無不顯示當年民間藝人的高超藝術。百樹堂還是一座大夫第,大夫第即為大夫的府第。大夫的稱號是由朝廷所賜封的。據古時舊制,官分卿、大夫、士三等。在清朝,正一品以下至五品,文官稱大夫;六品至七品稱郎。查梁氏族譜,百樹堂的主人梁元三(1807~1893),字啟科,號榜山(即榜山公)。曾任融縣教諭,泗城府教授,保用知縣,軍功六品,都察院都事銜,誥封奉直大夫。平南縣南北分治時任南河十六里總局董,地方名望。娶妻三房,生十一個兒子。這十一個兒子皆有官職,其中有四個當上京官,賞戴五品藍翎有二人,在翰林院任職有二人。大兒子梁培,字祖保,號愛吾。清朝庚午科舉人,先在修仁縣當教諭,候選知縣,后任都察院都事,賞戴五品藍翎。有資料記載曾任兵部待郎巡撫廣西兼理糧餉節(jié)制提督兵馬。從這些資料看來,百樹堂稱大夫第,建鑊耳形圍墻大宅院(清朝等級森嚴,沒有一定官職的人家是不能建鑊耳樓的),懸掛“進士”、“翰林”匾以及清朝“三元及第”的桂林才子陳繼昌賀匾,廳堂上有當時尚屬稀品浮雕玻璃等物品就不足為奇了。
十九、羅泉司馬第
在平南縣寺面鎮(zhèn)西北方向約3公里的地方,有一座方圓百里內最為耀眼的古建筑,那就是羅泉司馬第。當地群眾習慣稱它為羅泉大屋。大屋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涓涓細流從屋前小溪歡快地流過,在遠處群山,近處造型奇特的古松,阿娜多姿的翠竹映襯下,大屋更顯得古樸、高雅。
羅泉大屋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布局、結構非常嚴謹。建筑座向為子午線,由前、中、后三座和東西兩個橫廊及附屋、水榭花園組成,占地面積2150平方米。據當地人介紹,建該古屋的韋氏先祖,自幼聰明好學,棋、琴、書、畫樣樣通曉。其在任官期間,特別鐘愛建筑藝術,每到一處新地方,格外注重研究別人的建筑風格,積累了大量的建筑資料。辭官回家后,決定建一府第,以慰先祖。古屋從選擇良時吉日破土到建成,歷時四年半,耗資整整四個棺材的白銀。
羅泉古屋為磚、木、瓦結構,飛檐翹角。有屋脊的地方有浮雕,有木頭的地方就有木雕,有墻的地方就必有壁面。浮雕結實厚重,富有力度。木雕精致流暢,情趣盎然。墻上壁畫色澤豐富。這些花木蟲草,人畜風情……構成了一座民間藝術博物館,游人到此,紛紛贊嘆叫絕。無不受到傳統(tǒng)民間藝術的熏陶。
二十、大桂山
大桂山位于平南縣東,在平南與藤縣交界處,距縣城約20公里,有簡便公路直通景區(qū),由丹竹鎮(zhèn)往東平水庫,乘船亦可達景區(qū)腹地。大桂山風景區(qū),由大桂峽谷(俗稱石巷)和峽谷附近的天然森林公園兩個主景點,以及附近的東平水庫庫區(qū)、大桂林場、團羅茶場等景點組成。大桂峽谷在大桂山最深處,長約8公里,高約30米,兩邊是陡立的石壁,峽谷最窄處僅兩三米寬,谷底為石面,泉水在石面上涓涓而流。人在峽谷穿行,踏著清涼的泉水,仰望崖壁,可見到各種綠藤怪樹,奇草野花,還可聽到各種陌生的鳥兒在山上發(fā)出悅耳的叫聲。由于峽谷兩邊的石山高低不同,寬窄各異,在同一時向穿行,可以感到不同的天氣變化,有時豁然開朗,有時見到萬道金光從崖頂照射下來,遇到兩邊石壁最高,相距又最窄的地方,則覺得昏昏沉沉,霧氣彌漫,這時在谷中往上看,則只見一線藍天,因此當地百姓稱它為石巷,又叫一線天。民國時期曾有土匪在此盤踞多年,憑著山勢險峻,抗拒官兵剿捕,為害附近百姓。走出峽谷,登高而望,但見層巒疊嶂,盡是茂密的原始森林,間或也有人工種植的玉桂林雜在其中。秦川河從大桂山南端往東南流人東平水庫,水庫庫區(qū)象一塊狹長的明鏡,鑲在群山之中,在庫區(qū)(人工湖)乘游艇漫游,附近山巒景色盡收眼底,挺拔雄奇的羅墨頂、皇極頂、三臺頂幾座峰巒,使游人留連忘返。
二十一、巍巍東皇山
東皇山位于縣城的北部,馬練、官成、思旺、國安的交界處,其大部分在思旺鎮(zhèn)境內,光緒版《平南縣志》記載“東皇山,在惠政里東北,高大雄峙,為一里保障。”惠政里即今思旺鎮(zhèn)。主峰東皇頂,海拔1162米,東面懸崖陡壁,尖峰林立,風景秀麗。說它平凡也平凡,和鵬化山區(qū)的阿婆攬孫山、西山石崖、北帝山比起來,一點也不顯眼。說它不平凡,除了其秀麗的風光外,還孕育了北河山區(qū)豐富的歷史文化。東皇山的風景名勝,是藏在深閨人未識。
二十二、鷹潭瀑布
鵬化小坳的兆潭平湖如鏡,潭口壩堤向下河瀉下一扇銀色的瀑布,這就是“鷹潭瀑布”,其壯觀和巨響令人賞心悅目又驚心動魄。潭中一座石山拔江而起,頂端一怪石儼然一把鷹嘴臨江懸壁伸出,一座天然巨鷹便栩栩如生屹立潭中頓守鵬化山小坳水口,并由它演繹著不平凡的神話和歷史。這就是“鷹嘴巖”,其實,相傳它就是大鵬鳥的化身。
據說,過去鷹巖下的兆潭深不可測,潭底有洞與西江的沽雍灘相通,還說沽雍灘吞沒的沉船曾在兆潭中浮出過。
鷹巖的歷史更不尋常。自古小坳一條路,只要有人在鷹巖把守,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據說,明末大藤峽瑤民起義時,官兵追剿瑤民在此吃過敗仗;太平天國“花洲起義”時,清軍和太平軍也在此打過爭奪戰(zhàn);日本進境時,兵臨鷹巖也望而生畏,戰(zhàn)馬嘶鳴不前只好倉皇撤退。加上解放剿匪戰(zhàn)爭,鷹巖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誰也不會忘記,解放初期,解放軍一五三師四六一團在進剿鵬化殘匪時,在鷹巖一帶與匪激戰(zhàn),因匪徒事先攻占鷹巖要塞,解放軍-退入“暗沖”絕境。激戰(zhàn)一晝夜,最后四六一團3個連200余人,除部分突圍外,余下150多人全部落崖身亡或戰(zhàn)死,沒有一人投降,景況十分悲壯,可歌可泣!這就是震驚全國的“淡木之戰(zhàn)”。對此,曾有個戰(zhàn)后到鵬山工作的老同志寫了一首《入鵬山》云:當年結伴入鵬山,小道彎彎云霧間;指點陰森松柏處,英雄灑過血斑斑。
二十三、狀元祠廟
據《南漢書》載:梁嵩字子高,平南縣鵬化里龍街村人,常讀書閬石山中,南漢白龍元年殿試《荔枝詩》舉進士第一(狀元),官至翰林院學士。以時多虐政,獻《倚門望子賦》乞歸養(yǎng)母,漢主憐而許之,厚加賞賜。嵩固辭不受,獨請蠲免本州一年丁賦。從之,嵩乘白馬歸里,至平南東濠河(今白馬江)過渡溺歿。州人感德,建廟歲祀不絕。從此可見,梁嵩名垂青史不在學位,而在他的苦學精神和愛家鄉(xiāng)愛人民的美德。
梁嵩狀元的故居遺址正座落在龍街村的桂花屯南坡上。在哪里已由當地政府及文化部門牽頭集資興建了兩座兩廊的“狀元祠”。此祠金碧輝煌,其門聯(lián)云:閬石出狀元,苦學精神昭百代;龔州免丁賦,愛民功德炳千秋。祠內有狀元和白馬的巨大雕像,還有許多壁畫及碑林石刻;其中有狀元的詩和賦,也有當代知名人士的題詠,還將籌刻歷代文人學士的詩詞碑記等。
狀元祠對面的小山墩名為“士閣墩”,據說是狀元命名的。“士”者,讀書君子也;“閣”者,樓也。說在那里曾建有一幢狀元讀書樓;狀元祠背后有個大嶺坪,名為“跑馬坪”,說是當年狀元練馬的場所,看臺依稀可見。龍街小學所在地名叫“馬候坪”,說是當年拴馬等候狀元啟程之處。據村中父老說,不少地名都是梁嵩高中后才得名的:如“桂花屯”(又名“折桂村”)是“攀蟾宮折玉桂”之義;“龍街村”是“登龍門游金街”之謂。狀元故居遺址已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二十四、舉人祖居
大山村上垌屯還完善保存著張鳳樓舉人的祖居。張鳳樓,字汝翰,他的祖居在大山村的上垌屯,其故居卻在蒙都村。他是清代光緒五年已卯科廣西鄉(xiāng)試第十名舉人。中舉后被委任到廣西武鳴縣當縣官。豈料尚未到任,在旅館候官期間不幸被賊寇謀殺。有才無壽,世人惋惜!其較有影響對聯(lián)不少,其中一首:“敢言地位獨高,元有解,經有魁,攀比相俟,龍化同掀三級浪;
莫謂天荒難破,云可梯月可步,鵬摶飛出萬重山。眾口皆碑。鵬山的狀元和舉人,同樣千古風流!二十五、曲犁壩
大洲鎮(zhèn)三榮村曲犁壩,自明天順年間建成至今已有五百多年,一直保護著古城,同德,羅明等村的農田,被稱為大洲鎮(zhèn)“農田的保護者”和“古代農業(yè)的守望者”。 曲犁壩經受得住數百年洪水的沖擊,這與工程設計技術密切相關。它斜截江水,好像支曲犁,犁尾擺在河西南上游,犁頭擺在河東北下游,洪水來時阻力小;而且壩址選得適宜,堤基清理至巖石,壩的坡度適中,洪水過壩,水不襲壩腳。這些技術在今天的水利工程建設上,也有很多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