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陽縣是壯民族的發(fā)祥地,是明代抗倭女杰瓦氏夫人的故鄉(xiāng)。近年來,田陽縣加緊對縣內民族文化資源的挖掘、搶救、保護,依托“布洛陀文化、舞獅文化、瓦氏文化、歌圩文化、紅色文化”五大特色文化,全力打造壯民族文化品牌。
積極挖掘布洛陀文化,打響布洛陀文化品牌。抓好布洛陀文藝精品創(chuàng)作。圍繞布洛陀文化進行挖掘、搶救、整理和創(chuàng)作,共收集布洛陀經詩手抄本70本,創(chuàng)作了180個反映布洛陀文化內涵的文藝作品,在市級以上文藝比賽獲獎53個,布洛陀口傳史詩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辦好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節(jié),積極打造壯民族特色旅游。該縣以敢壯山布洛陀文化遺址景區(qū)為核心,以總投資25億元的田州古城為平臺和載體,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展示壯族濃厚的民族文化、悠久的歷史和多彩的風土人情。推動布洛陀文化學術交流。先后邀請200多名資深教授、研究員參加布洛陀學術座談會,形成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
傳承和發(fā)展壯族舞獅文化,打造“舞獅之鄉(xiāng)”。加大經費扶持力度。共投入200多萬元用于扶持田陽舞獅藝術團的道具更新、訓練場地維修、開展表演活動及隊員生活補助,有力地推動了壯族舞獅技藝的傳承發(fā)展。開展壯族舞獅技藝進校園、進鄉(xiāng)村活動。該縣在縣內4所中小學、7個鄉(xiāng)鎮(zhèn)15個村開展壯族舞獅文化進校園、進鄉(xiāng)村活動,組建了壯族童獅隊4個、民間壯族舞獅隊16個,培訓舞獅隊員500多名。建立壯族舞獅技藝傳承保護基地。掛牌建立田陽縣壯族舞獅技藝傳承保護基地,并與田陽職業(yè)高中聯(lián)合招生,共舉辦舞獅培訓班30期,學員1000多名,使田陽壯族舞獅技藝培訓走上制度化、規(guī)范化軌道。
弘揚民族精神,打造瓦氏文化品牌。抓好瓦氏文化創(chuàng)作和表演。創(chuàng)作了五幕壯族山歌劇《土官婦》,舞蹈《瓦氏出征》、《瓦氏劍影》,情景舞蹈《瓦氏陣法》,歌曲《瓦氏夫人之歌》,文學作品《瓦氏夫人研究》等反映瓦氏文化的文藝作品。拍攝電視劇《瓦氏夫人》。在2012年百色市布洛陀文化旅游節(jié)文化旅游產業(yè)項目推介會上,田陽縣簽約了《瓦氏夫人》30集電視連續(xù)劇合作項目,該劇已于2014年完成拍攝。規(guī)劃建設瓦氏夫人陵園。該縣將瓦氏夫人陵園修繕建設項目列入“十二五”期間一項重要工作任務,正在積極爭取上級扶持項目資金建設瓦氏夫人陵園。
弘揚歌圩文化,傳播壯民族“好聲音”。田陽縣歌圩始于隋唐前,現(xiàn)存有8大傳統(tǒng)歌圩,至今長盛不衰。“古美山歌”、“搶花炮”、“敢壯山歌圩”和“田州山歌”等項目已被列入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該縣收集整理了《布洛陀圣樂樂團》,反映布洛陀民族民間山歌田州調、巴別調、古美調等20多種調式,整理創(chuàng)作布洛陀民間器樂《布洛陀圣樂》,收集采用壯族民間樂器32種67件。同時,組建了布洛陀民間銅鼓隊、師公表演隊,在每年的布洛陀祭祀大典活動上進行表演,受到各地游客的贊揚。來自該縣的壯族歌手韋晴晴用壯語演唱的《壯族敬酒歌》登上了2014年央視春晚舞臺,在祖國各地傳播著壯民族的“好聲音”。
發(fā)揚革命傳統(tǒng),打造紅色文化品牌。該縣積極開展紅色文化文藝創(chuàng)作和生產,創(chuàng)作了歌曲《黃治峰》、《英雄百色有支歌》,舞蹈《奉議1927》、《誓師北上》等文藝作品,參加各種演出取得較好效果。同時,該縣還規(guī)劃修繕紅七軍北上誓師大會與“二都暴動”紀念活動場所、革命烈士陵園等,并把這些地方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積極借助革命老區(qū)的紅色資源,打造紅色文化品牌。
□趙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