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和馬來西亞的傳統(tǒng)服飾“紗籠”、緬甸的“籠基”以及越南國服“奧黛”等等,通常使用絲綢等高檔面料來設計制作……
“經緯交織”與其說是一種紡織技術,不如說是閃耀在中國與東南亞諸多國家之間的文化融匯精神。最為巧妙的是,2013年10月9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文萊舉行的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上拋出妙喻:“如果說中國和東盟互為‘經’‘緯’,就像我們的衣服編織,有豎條,有橫條,互信就是‘梭’,它要用一個梭來編織,經緯緊密交織,才能織就未來合作的壯麗錦繡。”“經緯論”一出,不脛而走。
中國是絲綢唯一的原創(chuàng)國,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為世界所公認。海上絲綢之路是中西海上交通大動脈,《漢書·地理志》記述當年漢使以廣西合浦為始發(fā)港所載運的“雜繒”,其實即是各種絲綢。到了隋唐,海上絲路運送的主要大宗貨物也是絲綢,那時出口到西方的絲綢價格一度與黃金相等。中國絲綢成為古代貿易中運銷最遠、規(guī)模最大、價值最高、獲利最豐的商品。
因此,學者將這條通道命名為“海上絲綢之路”。別稱“陶瓷之路”“香料之路”“茶葉之路”等等,但都沒有“絲綢之路”那么動感、悠遠并得到公認。
在這條云帆高張的傳奇海路上,絲綢是標志性物品。中國絲綢及其技術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入東南亞,傳向世界。
經緯,本是一個地理坐標系統(tǒng)。當下,中國與東盟的大宗貨物貿易豐富多樣,投資和產業(yè)合作更是遠超古代。中國與東盟之間,“經緯交織”的通商傳統(tǒng),遠比絲綢更名貴。
這種傳統(tǒng),無論對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還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都是無與倫比的傳家之寶。
如果說這是事物傳統(tǒng),那么,另一個就是人物傳統(tǒng)。
鄭和,家喻戶曉的中國明朝偉大航海家,已在海上絲綢之路上閃耀了600多年。他在28年間,率領由208艘船舶和2.78萬人組成的強大船隊,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偉大創(chuàng)舉,足跡遍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鄭和在全球開創(chuàng)了大航海時代,同時使得中國的海權、海上貿易、航海技術、艦隊規(guī)模和實力達到了歷史高峰。
廣西“海上新絲路 東盟萬里行”活動進程中,隨處可見鄭和的光輝史跡,隨處可聞鄭和的歷史佳話,沿途海洋國家對“和平親善”的鄭和敬若神明。當我們向東盟受訪者解釋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zhàn)略構想時,搬出鄭和來,對方頓時恍然大悟:好啊!中國這樣做很好啊!
印度尼西亞華人約有3000萬人。廣西“海上新絲路 東盟萬里行”采訪團到達印尼椰城古港帆船碼頭,那里還保留著鄭和下西洋時代的遺風。而三寶壟市,是因紀念“三保大人”鄭和而得名的城市。鄭和當年登陸的舊碼頭已經廢棄,但因他的到來,這里逐漸得以開發(fā)而成為印尼第四大城市,也崛起了現代印尼第三大港、農產品和手工業(yè)產品集散地丹戎瑪斯港。
“你知道鄭和嗎”6月7日下午,在三寶壟巿香料街,記者隨機訪問一位在仿制航海大船上玩足球的男孩,他用印尼語笑哈哈地指著一尊雕塑說:“知道呀,他不就站在那里嗎”仿佛在說鄰家叔叔。
在三寶壟,隨處可見供奉、紀念鄭和的遺跡,如三保宮、三保洞、三保廟(大覺寺)等。我們在三保廟看到一副對聯:“剎繞香流蓮花獻碧朝南海;眼超世界楊柳垂青盼寶壟”。每年農歷六月三十日鄭和登陸日,當地民眾都會參加盛大朝拜活動。三寶壟,古今海上絲路的見證地,中華文明和東南亞文明的融通地,200多萬不同文化信仰的族群和睦相處。導游薇拉說,三寶壟堪稱印尼最安全的區(qū)域。
“這里館藏著3000多件中國唐宋元明清陶瓷,大部分是明朝鄭和下西洋時遺留的文物。”印度尼西亞國家博物館講解員普拉絲迪歐向采訪團講述了陶瓷故事。館藏的大量的中國古代瓷器是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生動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