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是一個農業(yè)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高,部分地區(qū)還有農民在國定貧困線以下生活的省份。同時,廣西又是少數民族人口數量占比較高的省份,民間民族文化資源相當豐富,例如廣西申報的第四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立項共12項。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精神生活日益呈現多元化趨勢,部分農村也受到外來不良風氣的影響,因此當前廣西鄉(xiāng)鎮(zhèn)農民文化消費需求狀況值得重視并加以引導,而如何促進農村文化建設,如何建設與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新常態(tài)相適應的農村文化,成為各級政府尤其是鄉(xiāng)鎮(zhèn)一層政府面臨的課題。引導農民文化消費需求良性發(fā)展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涉及包括宣傳部門在內的多個部門,受多重因素影響,因此只有在深入了解其現狀、問題及原因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農民群體思想引導的對策,才能切實提高引導工作的效果。筆者先簡單提出幾條對策思路,僅供參考。
認識到“引導農民良性文化消費觀”的重要性
認識是行動的先導。一項工作是否能完成,完成得好壞,要先取決于主觀動機,要改變那種“只要經濟搞上去了,思想工作自然而然就向好的方向發(fā)展”的錯誤認知,要把意識形態(tài)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來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因此,對“引導農民良性文化消費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認識到“引導農民良性文化消費觀”作為推動農村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切實把“引導農民良性文化消費觀”作為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把開展思想引導放在心上,勇挑重擔,使工作取得實效。
增加場館建設和人力投入
一是要把“引導農民良性文化消費觀”建設工作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保證工作的開展有充足的經費,并根據實際的變化及時調整經費預算;多渠道籌措資金,充分調動轄區(qū)單位、企業(yè)、社會人士關注農民,共同為“農民正確文化觀”建設出力獻策。二是要進一步加強文化館所等陣地建設,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并加快相關未建成鄉(xiāng)鎮(zhèn)、村屯文化場館和站所的建設速度。三是進一步加強文化隊伍建設,利用獎勵、補助、評比等手段,整合宣傳干事、村“兩委”、包村干部、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等資源,發(fā)揮他們的作用;支持農村文體隊伍的發(fā)展并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活動提升人員素質和隊伍質量;吸引熱心的民間藝人加入。
明確牽頭單位和配合單位各自職責
長期以來,因缺少制度約束,對“引導農民良性文化消費觀”建設工作在各部門間出現了主體不明、責任不清的情況。分工不明,就容易導致工作中出現漏洞或者重復工作,因此,首先要健全管理機制,確定以市文明辦具體指導,文廣新局具體實施,整合市財政局、市體育局、市教育局等部委辦局,統(tǒng)籌開展工作;其次要明確分工,不僅各級政府間有明確的分工,部門之間、工作人員之間也要有明確的分工,層層分解,責任到人;再次要將“引導農民良性文化消費觀”建設工作納入年度績效考核中,建立一套科學、規(guī)范的考核、獎懲機制,使得相關責任干部有上升的通道;最后還要建立培訓制度,加強對相關干部的培養(yǎng)和配備,把優(yōu)秀人才吸引到干部隊伍中,提高基層干部思想素質,同時及時掌握上級新思想、新動態(tài)及其他地市的新方法。
以人為本豐富引導內容
“引導農民良性文化消費觀”建設工作不能僅停留在開開會、喊喊口號上,而應落實到具體行動上,把提高思想認識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構建更完善的引導內容、科學的工作安排和合理的引導方式,才能真正吸引農民積極參與,思想引導工作才具有實際意義。農民是一個復雜的群體,表面上看其經歷相似,實際上受教育程度不同,家庭背景各有差異等,個體的情況千差萬別。
以人為本,就是要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正確看待其價值取向上的差異,以平等的態(tài)度引導他們。一要及時了解農民所關心的問題,如就業(yè)、子女上學、醫(yī)療、社保等,通過宣傳中央的支農惠農政策,加深他們對涉農方針政策的理解,切實幫助他們解決困難。二要強化職業(yè)道德教育,推動法制宣傳教育等,要及時根據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fā)展和環(huán)境的變化調整引導內容,從而塑造其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改變當前思想引導工作方式較為單一的模式,改進和創(chuàng)新引導方式,注重利用隱性滲透法,在潛移默化中引導農民。一是利用村屯的文化廣場、“農家書屋”等思想建設陣地;二是利用QQ、微信等社交工具的及時性、便捷性,開展思想引導工作,其中西鄉(xiāng)塘區(qū)已經在實踐當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三是利用大眾傳播媒介,如農村電影、綜藝節(jié)目等,進行文化滲透,以達到思想引導的目的,如橫縣“農村淘寶”已經吸引了眾多農民加入其中?傊,要拓展引導方式,把思想宣傳工作融入生活中、工作中、培訓中、活動中,從受眾的角度出發(fā),滿足他們對美、富、知、樂的需求。
將地方傳統(tǒng)文化活動融入思想引導工作之中
對農民思想引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促進他們文化生活的良性發(fā)展,同時激發(fā)他們學習新技能、掌握新本領的熱情,增強自身主人翁意識,從而更好地服務社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在新形勢下,思想引導工作應該是用淳樸化、通俗化、民間化的語言和形式來進行相關教育活動,各級地方政府也應該轉變原先重“灌輸”的舊模式,而是運用融入大眾的社會生活新模式以提高思想引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一味在課堂講課等單一乏味的舊載體也應該摒棄,應將國家對農業(yè)的相關政策、法律法規(guī)以更加通俗化的形式、簡單明了的方式表達,比如傳統(tǒng)文化活動、文娛活動、競技比賽等。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曾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堅實根基。我們要將地方傳統(tǒng)文化活動融入思想引導工作之中,就是要轉變原先思想教育灌輸式的舊模式,將思想引導工作與地方傳統(tǒng)文化活動相融合,讓思想引導工作“活起來”。例如,良慶區(qū)政府利用嘹啰山歌這一群眾喜聞樂見的曲藝形式,打造“嘹啰山歌講壇”,以嘹啰山歌為載體,豐富嘹啰山歌內容,把黨和國家的政策融入嘹啰山歌中,供群眾傳唱,受到當地農民的喜愛?梢哉f,嘹啰山歌是良慶區(qū)農民群眾不可或缺的傳統(tǒng)文化活動之一,因此將嘹啰山歌融入“引導農民良性文化消費觀”建設工作之中,將國家對于農民和農業(yè)的支持政策編詞作曲,用嘹啰山歌傳唱出來,必定能達到較好的宣傳效果。
南寧市作為“壯鄉(xiāng)首府”和“民歌藝術節(jié)”永久舉辦地,各縣區(qū)開發(fā)區(qū)幾乎都有1—2個獨特的歌舞文化活動,將這些歌舞文化活動與農民思想引導工作相結合,必定能達到廣泛深入的思想引導作用,在社會中產生良好的效果,有力地促進了政府各項中心工作的開展,更好地服務了當地群眾,受到了廣大干部群眾的廣泛好評。
(作者系市社會科學院科研管理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