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尾松第二代示范林(周淑萍 攝)
“莫道松樹不如桉”,2021年4月,廣西八桂學者、廣西院士后備人選楊章旗教授帶領松樹研究團隊走進派陽山林場馬尾松家系試驗示范林時這么說。在測量這片示范林生長情況時,專家組一致得出結論:這片試驗林將再次刷新馬尾松生長記錄。3年生馬尾松二代家系年樹高增量1.77米、年胸徑增量2.63厘米,最優(yōu)單株分別達到2.2米和3.60厘米。這組數(shù)據(jù)再次肯定松樹完全能擔當南方當家樹種之重任,也肯定了派陽山當家樹種馬尾松良種選育和森林經營水平。
半世松為鄰 極目水浸云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穿過這片松林的樹梢,46歲的黃志敏總會迎著晨光、踏著露水走過這片山、爬過這道嶺。背著沉重的工具包,帶上水壺和干糧,直到傍晚,他又帶著他的技術隊踩著落日的余暉,在夜幕降臨前返回駐地。
黃志敏,是派陽山林場國家級馬尾松良種基地的技術工人,大家都親切地叫他敏師傅。敏師傅在桐棉松下長大,2003年良種基地初成立就在這里工作,與桐棉松結下了半世情緣。
馬尾松授粉套袋(周淑萍 攝)
良種基地初建時道路不通,沒有通訊信號,經常停電,基礎設施簡陋,生活條件艱苦,但在敏師傅心里這些都不算啥。按照他的話說,真正困難的是技術力量薄弱,育種、嫁接和種子園建設核心技術不知從何處突破。一年又一年,轉眼間,敏師傅已經在這里工作了19個年頭。
基地現(xiàn)總經營面積5487畝,年可培育良種苗木300多萬株,建有全國唯一一個以單一種源無性系建立的種子園,在多世代育種策略制定、育種技術體系建立、種質資源選擇與收集保存、育種群體體系建立、種質創(chuàng)新與良種選育、育種試驗與良種生產基地體系建立、良種示范與推廣應用等6個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成為區(qū)域種苗推一體化的重要推手。
山暖松花重 秋來松子生
雜交育種是獲得速生高產高增益馬尾松良種的主要途徑,為加速馬尾松高世代育種提供了豐富的育種材料。2020-2022年,敏師傅帶著他的技術小隊完成授粉套袋3.05萬個,累計涉及77個無性系、6組雜交設計561個組合,收集無性系花粉91份,完成授粉面積1798畝。高世代育種是一條艱辛而寂寞的道路,敏師傅和同事們,為選育抗病蟲害、高產脂、速生等優(yōu)良性狀的良種馬尾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桐棉種源馬尾松良種幼苗(周淑萍 攝)
松花總趕著萬家團圓的時候開放,黃橙橙地落滿枝頭,那松香伴著這松花,敏師傅的心就定在這松花黃里。十多年來,敏師傅的春節(jié)都是在基地度過的。人工授粉工作是良種選育和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核心技術之一,為了如期完成人工輔助授粉和雜交授粉套袋工作,敏師傅夫婦和兄長都會把孩子放在托管中心,在山上專心致志開展授粉工作。
初春的松花,經過一個火熱的夏,秋末就變成了掛滿枝頭的松球果,為了保證良種發(fā)芽率與各項生理指標正常,松球果從樹上住進了“空調房”,恒溫密封球果會快速開裂,種子發(fā)芽率可達到90%以上。良種基地自成立以來,先后向社會推廣應用12個馬尾松優(yōu)良家系,向廣西區(qū)內和廣東、福建、貴州、云南等省提供馬尾松良種3000多公斤,累計培育良種壯苗1億多株,營林綠化面積4萬余公頃,遺傳增益率比一般林分高15~30%,每株年產脂量比普通松樹多2~3kg,經濟價值達30多億元。
秋收萬粒籽 致遠連理枝
換冠嫁接是八角、馬尾松中低產林改造的核心技術手段。剛開始基地中幼林低產換冠嫁接屢遭失敗,成活率很低,經過兩年不斷試驗、總結、研究和改進,2017年換冠嫁接技術取得重大突破。2019年小隊伍完成八角基因庫換冠嫁接約20畝,嫁接無性系26個家系號,嫁接成活率達82.5%,林分長勢良好。2022年6月,自治區(qū)林業(yè)局組織專家組現(xiàn)場查定這片八角嫁接換冠改造示范林時,得出如下數(shù)據(jù):株嫁接保存率90.2%,年均鮮果產量310kg/畝。數(shù)年的積淀和艱辛,換來了八角標準化撫育管理和嫁接換冠技術體系科研成果。
黃志敏嫁接馬尾松(周淑萍 攝)
八角低產林分嫁接優(yōu)良品種后保存率達90%,3年后開花結果,6年后樹冠矮化成型進入盛產期,經濟效益逐年增加。八角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園藝化管理的新理念、新措施和新方法,改變了原來品種雜亂、良莠不齊和粗放型管理的情況。
當年一切從零開始的敏師傅現(xiàn)已成為廣西林業(yè)系統(tǒng)林木嫁接的行家能手。他一分鐘能嫁接4株苗木,比普通工人快一倍,良種穗條識別一看一個準,累計嫁接成活馬尾松穗條3萬多株。由于精湛的技術,他先后代表派陽山林場到熱林中心、博白林場等十余家林業(yè)單位指導、援助嫁接工作,嫁接成活率達90%以上,得到了業(yè)界一致好評和高度認可。敏師傅還熟練掌握了馬尾松和八角種子園整形修枝、營建管理和標準化種植等專業(yè)技能。
落盡最高樹 始知松柏青
敏師傅從小就在林場長大,父兄和愛人都是林場一線職工。在林場“鎮(zhèn)場之寶”大風坳樣板林測量數(shù)據(jù)時,平日里靦腆溫厚的敏師傅坐在松林下,仰頭望向四十多米高的桐棉松,動情地說:“我生于岑勒,長于岑勒,我爬過這里最高的樹,我對這里有深深的感情。”“我要像我父兄那樣,守好這里的青山,呵護這里的松香,做一個有桐棉松精神的人”。
這片于1958年種植的松樹林,是全國長勢最好的馬尾松林分,按2011年廣西森林生態(tài)監(jiān)測報告標準計算,每年可涵養(yǎng)水源4129立方米、固土2.23噸、固碳87.74噸,釋放氧氣78.3噸、吸收二氧化碳1.12噸,滯塵323.8噸、積累氮、磷、鉀等營養(yǎng)物質0.5噸,其生態(tài)價值比區(qū)內一般森林高出20%以上。
黃志敏查看自治區(qū)保障性苗圃馬尾松苗木生長情況(周淑萍 攝)
據(jù)現(xiàn)任東門林場副場長、派陽山林場老場友白衛(wèi)國先生回憶,1998年8月時任派陽山場長的陸福洋一行5人,專程帶著鴻鴣大風坳示范樣板林、岑勒那桃山母樹林、實驗林和公武念陰老虎山實驗林視頻和相片,遠赴貴州農學院看望八五期間馬尾松國家攻關課題貴州農學院帶頭人周政賢教授,輪椅上身患重病的周政賢教授細看視頻和相片,時不時提出一些問題,陸場長灑淚回答。這位為桐棉松的正名、推廣做出了卓越貢獻的老教授,特別叮囑一定要保護好桐棉松這一優(yōu)良的馬尾松地理種源。
大風坳這片墨色的松林,如翡翠般鑲嵌在翠綠延綿的山嶺中,松樹浸香的年輪記得那些為保護和發(fā)展桐棉松做出杰出貢獻的老學者、老專家和老前輩,也一定會記得那些后來者、繼承者,敏師傅說這就是青山不負人、青松不負人的道理。
碧海松濤鳴 遠山一色清
在歷代派陽人六十余年的努力之下,林場國家級示范性馬尾松良種基地現(xiàn)收集有以桐棉種源為主的全區(qū)松樹優(yōu)良無性系材料1184份,良種繁育研究進程緊跟領域前沿;貭I建至今共實施中央和自治區(qū)財政林業(yè)科技推廣示范項目、林木良種繁育補助和苗木培育項目40余項,營建馬尾松人工高產示范林、材脂兼用優(yōu)良家系示范林、良種及高效栽培技術集成等試驗示范林3000多畝,先后獲得廣西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
林中云海
敏師傅這位桐棉松事業(yè)的“后來者、繼承者”,先后獲得“崇左工匠”“崇左市五一勞動獎章”和派陽山“勤廉榜樣”殊榮。羅列的獎杯背后,是長年扎根基層一線,獻身于林業(yè)科技的酸甜苦辣、艱辛付出。在基地集中學習時,年輕的同事們對敏師傅說:“你看你看,敏師傅,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塞罕壩氣候惡劣、缺食少房、偏遠閉塞,多像咱們林場建場初期的境況?”,敏師傅翻著已經磨破了邊角的塞罕壩學習材料,良久才回答道:“塞罕壩的落葉松、樟子松,咱的馬尾松、桐棉松,但凡要做出點事情就要這樣,最綠的山啊,有著最紅的心。咱們的發(fā)展思路是對的,塞罕壩鼓舞著我!”
母親去世時未能守候身旁,孩子們尚幼未能陪伴左右,這些遺憾和閃耀的獎章一樣,都會讓敏師傅濕了眼眶。塞罕壩學習材料中的“九轉功成”“鑄就豐碑”,是敏師傅最喜歡的篇章,他說:“塞罕壩的功勛樹落葉松有200多歲,咱的大風坳桐棉松才64歲啊!咱還得加把勁,至少再努力幾代人,久久為功,人如青松!”。
松針無意撥弦月,林濤陣陣誦和聲。恰是云天松青夢,萬里林海正點兵。“一棵松”是塞罕壩的開始,亦是派陽山的開始,青松下閃光的獎章,銘記著最綠的山嶺啊,有著最鮮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