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黃河小浪底水庫感受巨瀑飛瀉、驚濤拍岸的壯觀場面(2006年6月攝)。
1997年10月28日,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截流順利實現(xiàn)圍堰合龍
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小浪底,在洛陽市以北黃河中游最后一段峽谷的出口處,南距洛陽市40公里。上距三門峽水利樞紐130公里,下距河南省鄭州花園口128公里。是黃河干流三門峽以下唯一能取得較大庫容的控制性工程。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是黃河干流上的一座集減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發(fā)電等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水利工程,是治理開發(fā)黃河的關鍵性工程,屬國家“八五”重點項目。小浪底工程浩大,總工期十一年。
小浪底電站的最后一臺發(fā)電機組進入設備安裝的關鍵階段(2001年10月5日攝)。
工程全部竣工后,水庫面積達272.3平方公里,控制流域面積69.42萬平方公里;總裝機容量為156萬千瓦,年平均發(fā)電量為51億千瓦時;防洪標準由目前的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每年可增加40億立方米的供水量。小浪底水庫兩岸分別為秦嶺山系的崤山、韶山和邙山;中條山系、太行山系的王屋山。它的建成將有效地控制黃河洪水,可使黃河下游花園口的防洪標準由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黃河下游凌汛的威脅,減緩下游河道的淤積,小浪底水庫還可以利用其長期有效庫容調節(jié)非汛期徑流,增加水量用于城市及工業(yè)供水、灌溉和發(fā)電。它處在承上啟下控制下游水沙的關鍵部位,控制黃河輸沙量的100%。
1994年9月主體工程開工,1997年10月28日實現(xiàn)大河截流,1999年底第一臺機組發(fā)電,2001年12月31日全部竣工,總工期11年,壩址控制流域面積69.42萬平方公里,占黃河流域面積的92.3%。水庫總庫容126.5億立方米,長期有效庫容51億立方米。工程以防洪、減淤為主,兼顧供水、灌溉和發(fā)電,蓄清排渾,除害興利,綜合利用。工程建成后,可使黃河下游防洪標準由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黃河下游凌汛威脅,可滯攔泥沙78億噸,相當于20年下游河床不淤積抬高,電站總裝機180萬千瓦,年平均發(fā)電量51億千瓦時。
這是小浪底水庫進行調水調沙時開閘放水的壯觀場面(2002年6月攝)。
小浪底工程壩址控制流域面積69.42萬平方公里,占黃河流域面積的92.3%。水庫總庫容126.5億立方米,調水調沙庫容10.5億立方米,死庫容75.5億立方米,有效庫容51.0億立方米。小浪底工程的開發(fā)目標是以防洪、防凌、減淤為主,兼顧供水、灌溉和發(fā)電等。
泄洪建筑物包括10座進水塔、3條導流洞改造而成的孔板泄洪洞、3條排沙洞、3條明流泄洪洞、1條溢洪道、1條灌溉洞和3個兩級出水消力塘。由于受地形、地質條件的限制,所以均布置在左岸。其特點為水工建筑物布置集中,形成蜂窩狀斷面,地質條件復雜,混凝土澆筑量占工程總量的90%,施工中大規(guī)模采用新技術、新工藝和先進設備。
這是建成并投入運營的小浪底地下發(fā)電廠(2002年12月攝)。
引水發(fā)電系統(tǒng)也布置在樞紐左岸。包括6條發(fā)電引水洞、地下廠房、主變室、閘門室和3條尾水隧洞。廠房內安裝6臺30萬kW混流式水輪發(fā)電機組,總裝機容量180萬kW,多年平均年發(fā)電量45.99億kW.h/58.51億kW.h(前10年/后10年)。
這是綠蔭環(huán)抱的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場區(qū)(2006年6月攝)。
區(qū)域社會經濟概況
農業(yè)經濟狀況
小浪底水庫淹沒影響到河南、山西兩省三市一地區(qū)的八個縣(市),29個鄉(xiāng)(鎮(zhèn)),涉及人口16萬人,淹沒土地總面積為42萬畝,其中耕地面積20萬畝。該區(qū)域人口分布不均,東部大于西部,平均人口密度330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約1.25畝。淹沒區(qū)每年的農業(yè)總產值1.2億元。 農作物夏糧以小麥為主,秋糧以玉米、谷子、紅薯為主。農作物產量水田畝產超過1000斤,旱田畝產500~900斤,棉花畝產50~150斤。
這是建成投入運營的小浪底水庫和小浪底大壩(2003年10月攝)。
工業(yè)經濟情況
各縣(市)的工礦企業(yè)只有少部分分布在小浪底區(qū)域內,1996年區(qū)域內六縣(市)的工業(yè)總產值為5億元,而其全部工業(yè)總產值為86.5億元。從區(qū)域內的工業(yè)產值分布來看,垣曲縣最大,占區(qū)域的46%;新安次之,占31.6%,其它縣(市)較少,均小于8.0%。
(圖片來源:新華網河南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