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證艾葉粑的新鮮,姑娘們都是上山去采摘最鮮嫩的艾葉!
艾葉摘回來后,還要仔細挑選!
▲用最原始的工具將艾葉舂碎!
將舂好的艾葉汁液擠掉!
▲放一點黃糖和炒花生,做出來的艾葉粑更加香甜可口!
將舂碎的艾葉和糯米粉和好后才能做糍粑!
村民在煎艾葉粑.
▲煎好的艾葉粑擺成向陽花的形狀,看起來就像個藝術(shù)品。
如今,桂林大街小巷時?梢娪筒璧辏坏匠燥垥r間往往顧客盈門。在油茶店里除了喝油茶,人們還喜歡點各式各樣的小吃,其中有一種叫“艾葉粑”的糍粑,因為其味道獨特受到很多油茶客的熱捧。那么艾葉粑到底是怎樣做成的?
近日,記者來到龍勝各族自治縣樂江鄉(xiāng)大寨組,這里聚居著愛吃艾葉粑的侗族村民。清明前后,很多村民會做大量的艾葉粑。記者跟隨村民,從采摘艾葉到和面、蒸、煎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全面感受了“原生態(tài)”艾葉粑的做法。
當(dāng)天下著小雨,整個村子被云霧圍繞,感覺置身仙境。早上8點多,一群穿著侗裝的姑娘身背竹簍,來到村子附近的山上采摘艾葉。村民告訴記者,艾葉粑是侗族人民最喜愛的食品之一,幾乎一年四季都做。特別是清明前后一個月,不少村民會做大量的艾葉粑,一是用來祭祀,二是自己吃和送親朋好友。
做艾葉粑,第一關(guān)鍵就是艾葉要新鮮。所以,村民一大早就要到山上采摘。艾葉都是野生的,平時根本不需要護理,只要走進田間地頭,就可隨手采摘。記者看到,不管是田埂還是田間,都散布著艾葉,經(jīng)過雨水的淋洗,艾葉顯得更加青綠喜人。采艾葉的姑娘們只選擇艾葉上面部分摘,并不要根。這樣除了保證艾葉鮮嫩,保留的根部還可以不斷地長出新的艾葉來。經(jīng)過一個多小時忙活,每個姑娘的竹簍里都裝了一大把。
回到寨子后,大家將采摘的艾葉倒出來放到一個簸箕里,將艾葉篩選后用清水洗干凈,再拿到一個房間里舂碎。
記者看到一個房間里有一個石坎,石坎的上方有一個用一根圓木固定的木質(zhì)舂錘。舂艾葉必須要兩個人合作,一個人踩踏圓木,讓舂錘砸進石坎里,另一個人則在石坎的旁邊負責(zé)放艾葉,并將舂碎的艾葉掏出來。舂碎艾葉后,還要將里面過多的汁液壓出來。
艾葉被舂好后,就可以拿到廚房里,與糯米粉摻和在一起,經(jīng)過搓揉成團后,再揉成一個個艾葉粑。
記者看到,大家在揉糍粑的時候,村民吳鳳旭在一旁敲打黃糖、碾碎炒花生。她說,侗族人做艾葉粑一般有蒸和煎兩種做法,不管是那種做法,做之前都要在糍粑里面放進黃糖和花生。蒸的時候,用菜葉或荷葉等包裹好。用菜葉包裹主要是為了免除吃艾葉粑時剝皮的麻煩,同時還可以達到“葷素搭配”的效果,吃起來不那么膩。而用荷葉等包裹的艾葉粑則更適合長期存放。
吳鳳旭一邊說一邊生好了火,將包好的艾葉粑放進放油的鍋里煎。不過10分鐘時間,一鍋外酥內(nèi)軟的艾葉粑就煎好了。隨便拿起一個輕輕地咬上一口,糯香混雜著艾葉、花生、黃糖的香味,溢滿嘴里。
蒸艾葉粑則需要一個小時左右。蒸的時候,滿屋都是艾葉粑的香氣。到了中午12點,艾葉粑已蒸好,口味甜香軟糯。除了大家品嘗,姑娘們還拿出一部分分給鄰居和好友。
吳鳳旭說,自己從小就看到父母做艾葉粑,10多歲時就會做了。做艾葉粑是侗族的傳統(tǒng),以前因為侗族群眾比較窮,艾葉是野生的,隨處可以采摘到,用艾葉和面粉做成糍粑后,不僅耐餓,同時還有特別的香味。后來大家不愁吃喝了,艾葉粑就作為一種日常食品在侗族人民中流傳。為了有更好的口感,后來還在艾葉粑里面加點花生和黃糖。在清明前,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來吃,村前村后都可以聞到艾葉粑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