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房舉債為抱養(yǎng)來的孩子治病 為找到骨髓配型他們求助晚報尋親
孩子的親生父母你在哪里
桂林生活網(wǎng)訊(桂林晚報記者高磊盈 實習生鄭鳳/文 記者李凱/攝)抱著“送她最后一程”的想法,廖愛娟把遺棄在中心廣場的小女孩抱回了家。7年時間里,廖愛娟和丈夫賣掉房子、背負巨債,傾其所有為孩子治病,女孩堅強活了下來,連倪萍和郁鈞劍也對夫婦二人豎起了大拇指,F(xiàn)在,為了找到合適的骨髓配對救孩子一命,他們不得不做出另一個決定:找到孩子的親生父母。
珊珊和爸爸、媽媽及妹妹一起在病房里。
●7年前的緣分
2009年12月12日,39歲的廖愛娟一個人穿過正陽步行街來到中心廣場。廣場旁的公廁周圍圍了很多人,廖愛娟探過去看了一眼,發(fā)現(xiàn)大家都在圍觀一個嬰兒車里的小孩,議論紛紛,說誰把孩子丟到這里。
“我把孩子送到福利院吧。”廖愛娟自告奮勇。她告訴圍觀的人,自己家就住在福利院對面,經(jīng)常在家門口撿到孩子,最后都被她送到了福利院。
小心翼翼地從嬰兒車里抱起孩子后,廖愛娟發(fā)現(xiàn)那是一個小女孩,雖然嘴唇干裂,臉蛋也被冷風吹得通紅,但眼睛明亮,看起來非常可愛。她仔細翻了翻小孩的隨身物品,除了一排“旺仔”和一排“爽歪歪”牛奶外,還有一張紙條。紙條上只有兩個字:地貧。
珊珊的媽媽還保留著當年在中心廣場撿到小珊珊時,她坐著的嬰兒車和穿的外套。
這大概就是她父母把孩子拋棄的原因吧廖愛娟心想。她找到附近一家銀行查看了監(jiān)控,發(fā)現(xiàn)12日清晨快6點鐘的時候,幾個男子開著一輛面包車來到公廁附近,停車后把孩子抱下來放在嬰兒車里后就離開了。
推著孩子走到福利院門口,廖愛娟有點猶豫。“地貧到底是什么病”廖愛娟問了問周圍的人,大家都說這孩子“得了地貧活不了多久”,去了181醫(yī)院給孩子看了病后,連醫(yī)生也說孩子“最多能活三五年”,思前想后,她沒有走進福利院,而是把孩子抱回了家。
“就讓我送她最后一程吧。”廖愛娟說,當時她以為孩子活不了多久,與其送到福利院,不如讓她好好照顧孩子,陪孩子度過這最后的幾年。
廖愛娟告訴記者,她確實經(jīng)常在家門口撿到孩子,光是在2009年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她就往福利院送過五六個孩子了。
為什么獨獨把這個小女孩帶回了家廖愛娟說,一是因為孩子可能時日不長,太可憐了;二是她打心底里喜歡這個小孩,想為她做點什么。
為了不耽誤學習,一放學珊珊就來到醫(yī)院輸血,晚飯只能在病房里吃快餐。
●巨額醫(yī)療費
在沒有撿到小女孩前,廖愛娟在臨桂經(jīng)營一家嬰兒游泳館,丈夫滕林在秀峰區(qū)一家學校當老師。小女孩回到家后,廖愛娟關了店,專心致志照顧起她來。夫婦倆還給孩子起了名字,叫珊珊。讓夫婦倆感到幸運的是,珊珊雖然一直不健康,但卻堅強地活了下來,而讓他們憂心的是,患有地中海貧血癥的珊珊要維持生命所需要的代價也非常高。
“每天都要服用排鐵藥,20多天就得輸一次血,不然的話她會因為血紅蛋白含量降低而高燒不退,四肢無力甚至昏倒,甚至還會有生命危險。”廖愛娟說,一盒排鐵藥2100塊,珊珊一個月要吃6盒,輸一次血的費用是1000多塊。2014年前珊珊沒有戶口辦不了醫(yī)保,每個月1萬多元的費用全部需要兩口子承擔,后來有慈善組織介入,幫廖愛娟夫婦減少了排鐵藥的費用(花3個月的藥錢可買一年的排鐵藥),醫(yī)保也承擔了部分費用,夫婦倆的負擔得以減輕。
“現(xiàn)在一個月還是得要五千多塊錢。”廖愛娟說,盡管花銷還是有點“吃不消”,但她一直堅信,如果花錢能延續(xù)孩子的生命,那多少錢都值得花,因為錢可以掙回來,但生命說沒就沒了。
讓廖愛娟夫婦欣慰的是,珊珊一天一天長大,也越來越懂事。每天都要吃的排鐵藥會產(chǎn)生很大的副作用,頭疼耳鳴整宿整宿地睡不好覺,但珊珊很少哭鬧,真的疼了就咬著牙忍著。
“疼的時候很愛抓我的頭發(fā),說了她一次后她就很懊惱,還給我寫了一封信,希望我能原諒她。”廖愛娟說著說著就流了淚。知道孩子是因為疼痛才抓她頭發(fā),就干脆剪了短頭發(fā),任由珊珊抓著。
有一次廖愛娟帶珊珊去醫(yī)院治療,在孩子疼得哭出來的時候對她說,“你要像石頭一樣堅強”,自此以后每次去醫(yī)院,珊珊都會在醫(yī)院附近的路上撿一塊石頭,輸血時握在手里,輸完血帶回家。幾年下來,石頭攢了一大袋。
“孩子這樣堅強,我們兩口子肯定要繼續(xù)撐下去!”廖愛娟從客廳桌子上拿出裝有石頭的袋子,一邊撫摸著孩子握過的石頭,一邊對記者說。
捧著一堆石頭,廖愛娟對記者說,每次輸完血,珊珊都會拿一塊石頭回來,說自己要像石頭一樣堅強。
●倪萍為之動容
2012年,珊珊妹妹降生。2014年,珊珊順利進入學校讀書,她很喜歡這個妹妹,經(jīng)常把在學校剛學的知識教給小妹妹,還“號召”妹妹要一起快快長大孝順父母。
兩個孩子一天天長大,廖愛娟夫婦的危機感也越來越重:從專業(yè)醫(yī)生那里得知,治療地中海貧血的唯一方法就是做造血干細胞移植手術,但尋找合配的骨髓如同是大海撈針,非血緣骨髓合配率是十萬分之一。醫(yī)生還說,治療的最佳年齡是3-7歲,珊珊今年至少已經(jīng)7歲,到了最佳年齡的最后期限了。
珊珊爸爸是名教師,在珊珊輸血的時候,他經(jīng)常陪著女兒一邊輸血,一邊做著作業(yè)。
“醫(yī)生還說小珊珊的基因屬于罕見型基因,有兩個點位異常特殊。無論有再多的好心人去為她捐獻骨髓,能配型成功的幾率都基本為零!”廖愛娟說,雖然非血緣骨髓合配率是十萬分之一,但上帝在關上門的同時也給夫婦倆開了一扇窗,醫(yī)生告訴夫婦倆:同胞兄弟姐妹的骨髓合配率是四分之一。
從2015年6月到今年6月份,廖愛娟夫婦一直都在做著艱難的思考:到底幫不幫珊珊找親生父母如果親生父母真的出現(xiàn),珊珊還能不能繼續(xù)待在滕家如果珊珊被親生父母帶走,已經(jīng)遺棄過孩子的他們會不會盡最大努力幫孩子治病廖愛娟說,一直到今年6月份,她才確定:不能因為私心耽誤了孩子的治療。6月中旬,在《等著我》欄目組的邀請下,廖愛娟夫婦來到了北京,參加了節(jié)目的錄制。
“錄節(jié)目的時候倪萍得知孩子是被遺棄的,在錄制現(xiàn)場非常激動地指責親生父母的做法。”廖愛娟說,倪萍的話并沒有被全部播放出來,但她真的覺得對方是個真性情的主持人。節(jié)目現(xiàn)場,坐在臺下的桂林籍歌手郁鈞劍也很受感染,多次夸贊廖愛娟夫婦是個“偉大的父母”,還當場拿出5萬元捐給他們。對于郁鈞劍的稱贊,廖愛娟卻說,那算什么偉大是個父母都會這樣做吧。
躺在醫(yī)院病床上輸血的珊珊。
●親生父母你在哪
21日下午,記者在博愛醫(yī)院見到了正在輸血的珊珊。夫婦倆登上《等著我》后,不少熱心市民和他們取得聯(lián)系,想要出把力。當天,也有不少市民來醫(yī)院看望珊珊。
每次輸血都要輸完兩袋血,回到家已是晚上9點多。
雖然身上插著輸血的管子,但珊珊的臉上蕩漾著笑意,一直很有禮貌地回答著周圍人的問題。過了一會兒,妹妹也來到病房,珊珊教了一會妹妹數(shù)學運算,又和妹妹在床上嬉鬧了一會。燦爛的笑容讓人絲毫感覺不到她是個身患重病的孩子。
“我知道你們丟下她一定是有許多無奈,把孩子放在中心廣場也是希望她活下去的,F(xiàn)在孩子治病需要你們的幫助,也只有你們能幫孩子,你們快點站出來吧。”廖愛娟說,她現(xiàn)在能做的,就是借助晚報這個平臺找到珊珊的親生父母,她反復對記者強調,自己并不是想讓對方負責,只是單純地希望能救救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