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0日,在鹿寨縣拉溝鄉(xiāng)的一個自治區(qū)級自然保護區(qū),一棵樹齡306年的喙核桃“樹王”被人偷走。廣西森林公安輾轉3000多公里,最后在貴州省貴陽市找到了“樹王”,后將其護送至柳州種植。今年3月11日,園林工人正式取掉“樹王”的支撐架,宣布其“滿血”復活,轉為正常養(yǎng)護。
輾轉三千里,耗時兩三年,就為一棵樹。讀不懂的人,也許會認為是無謂的“奢侈”;讀得懂的人,會從中體會到300歲“樹王”復活蘊含的理念。
珍惜一草一木的生命,這是一種寶貴的態(tài)度,如今已成為森林公安、園林工人乃至不少市民的共識,可以說是可喜的進步。當一棵樹的生死牽動我們關注的時候,我們相信,山巒、河流、草甸、湖泊都能得到同樣的愛護。
筆者曾經站在四川什邡紅豆村的千年紅豆樹下,仰望著亭亭如蓋的樹冠,思索著它曾經歷過的寒暑易節(jié)。猶記得,樹下系著密密麻麻的許愿紅綢,村民守護它如同圖騰。這株栽種于唐代的古樹幾度枯榮,依然頑強地生出新枝,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景點,帶旺了它所在村落的旅游文化產業(yè)。其實不僅古樹能造福人類,我們何嘗沒有從身邊的一花一葉、一草一木之中受益呢
最近還有一則新聞值得關注。南寧市2012年地鐵開工以來,被移植的大約5萬株行道樹,被妥善地養(yǎng)護在四大苗圃之中,其中有50%重返各個公園、道路及單位庭院。不隨便拋棄一棵樹,這不僅是關于環(huán)保的命題,更彰顯管理部門以自然為本的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說,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tài)環(huán)境,推動形成綠色發(fā)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這樣的理念,人人都應記在心中并反映到行動上。當所有人秉持這樣的理念,人類就能得到大自然的善待,生產和生活就能進入良性循環(huán)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