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調侃土豆退出蔬菜界,紅薯和山藥已哭暈
據農業(yè)部消息,我國將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zhàn)略,推進把馬鈴薯加工成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馬鈴薯將成稻米、小麥、玉米外又一主糧。預計2020年50%以上的馬鈴薯將作為主糧消費。
土豆將“雄起”進軍主糧界,你想好怎么吃了嗎
土豆主糧化 做饅頭面條吃出花樣
昨日,中國農業(yè)科學院、國家食物與營養(yǎng)咨詢委員會、中國種子協會在京舉辦馬鈴薯主糧化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會議認為,馬鈴薯主糧化成為必然的選擇。
馬鈴薯主糧化并不是大家直觀理解的“天天煮個大土豆啃,或者頓頓炒盤土豆絲”。主糧化是用土豆加工成適合中國人消費習慣的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產品,實現目前土豆由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轉變、由原料產品向產業(yè)化系列制成品轉變、由溫飽消費向營養(yǎng)健康消費轉變,作為我國三大主糧的補充,逐漸成為第四大主糧作物。
據@央視新聞官博稱,預計2020年50%以上的馬鈴薯將作為主糧消費。與小麥、玉米、水稻相比,馬鈴薯全粉儲藏時間更長,在常溫下可貯存15年以上,一些國家把馬鈴薯全粉列為戰(zhàn)略儲備糧。許多專家認為,隨著全球人口的快速增加,“在未來世界出現糧食危機時,只有馬鈴薯可以拯救人類”。
從菜變成“飯”
學生族就大呼“求放過”
土豆“熬”成主糧,網友調侃說,土豆君就此退出蔬菜界了嗎對紅薯君和山藥君來說,太殘忍了!眾多土豆愛好者歡欣鼓舞地在微博上列出一長串的菜單,從炒絲、燉塊、壓成泥到炸成條,足足一本“土豆百吃”,表示以后點餐吃土豆“更加理直氣壯”。
土豆從菜變成“飯”,不同地域的人接受度相差很大。網友@Grow_faint說,“在內蒙古,土豆一直是飯桌上的主角,主食是它,菜也有它,各種吃法。”網友@植物人史軍表示,很多地方(土豆)早就是主食,他本人就曾“在甘南河谷體驗過一周的土豆主食經歷,天天都是土豆就大餅吃,注意!土豆是飯,餅是菜!”
對于南方人來說,土豆想要“頂替”白米飯在碗里的地位,還是讓人覺得“不太習慣”。網友笑說:“土豆,你還是好好和牛肉、排骨一起玩吧,繼續(xù)和醋做好朋友,助攻米飯君,喂飽大家吧!”大約小朋友們會開心,“想想天天吃薯條和土豆泥,還是家長要求吃,多幸福啊。”
其實,“主食款”的土豆是要“變身”饅頭、面條之類的,相信大家接受度會更好些。不過學生族就大呼“求放過”,@coco橙子-L表示,“土豆已經是各大食堂的主菜了,要再成主糧,我們只能吃土豆飯配土豆菜了……”
小百科
馬鈴薯別稱眾多,東北稱土豆,華北稱山藥蛋,西北稱洋芋,江浙一帶稱洋番芋或洋山芋,廣東及香港稱為薯仔,閩東地區(qū)則稱之為番仔薯。還曾被稱呼為爪哇薯、土芋、地豆、土生、香芋、洋山藥、山藥豆、陽芋、洋芋等。
從營養(yǎng)角度來看,馬鈴薯比大米、面粉具有更多的優(yōu)點,能供給人體大量的熱能,可稱為“十全十美的食物”。世界各國十分注意生產馬鈴薯的加工食品,如法式凍炸薯條、炸薯片、馬鈴薯速溶全粉、馬鈴薯淀粉以及花樣繁多的糕點、蛋卷等,為數達100多種。
為何要讓小土豆成第四大主糧
專家表示,馬鈴薯主糧化的內涵,就是用馬鈴薯加工成適合中國人消費習慣的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產品,實現馬鈴薯由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轉變、由原料產品向產業(yè)化系列制成品轉變、由溫飽消費向營養(yǎng)健康消費轉變,作為我國三大主糧的補充,逐漸成為第四大主糧作物。
據介紹,未來我國糧食消費需求仍呈剛性增長趨勢,到2020年糧食需求增量在1000億斤以上。但受耕地水資源的約束和種植效益的影響,小麥、水稻等口糧品種繼續(xù)增產的成本提高、空間變小、難度加大,需要開辟增產的新途徑。馬鈴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適應性廣,特別是開發(fā)利用南方冬閑田,擴種馬鈴薯潛力很大。此外,我國馬鈴薯產量相對較低,依靠科技提高單產的潛力更大。
尤其從節(jié)水角度來看,推進馬鈴薯主糧化,利于緩解資源環(huán)境壓力,實現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馬鈴薯生長需水較少,其最低蒸騰系數(需水量)只有350,而小麥、水稻分別是450和500。在年降水量350毫米左右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qū),谷物類作物生長發(fā)育困難,而馬鈴薯不僅能正常生長,還能減少水土流失。農業(yè)部去年在河北衡水組織試驗,在年降水量500毫米的華北地下水超采區(qū),完全雨養(yǎng)條件下馬鈴薯畝產仍達到1.8噸。農民種馬鈴薯省水、省肥、省藥,還省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