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城訊 為進一步宣傳和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增強全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2月15日,農歷正月初八,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在縣民族文化廣場舉行“古風新韻”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演,集中展示仫佬族依飯節(jié)、仫佬族古歌、剪紙技藝、拉草墩、仫佬族服飾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吸引眾多群眾及游客駐足觀看,讓仫佬族非遺文化得到有效傳承、宣傳和推廣。
羅城是全國惟一的仫佬族自治縣,當?shù)刎锢凶迦嗣裨陂L期的生產、生活和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經(jīng)過不斷積淀、豐富,從而形成本民族豐富而獨特的傳統(tǒng)非物質文化現(xiàn)象。如今,仫佬族歌舞、刺繡、服飾、節(jié)日、工藝、飲食、婚俗、民間文學、神話傳說、山歌、建筑等底蘊厚重的文化遺產,猶如耀眼的珍珠綻放異彩。
近年來,在搶救保護非遺和民族傳統(tǒng)文化工作中,該縣認真貫徹落實《文物保護法》《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的工作方針,通過對仫佬族依飯節(jié)等一批瀕臨失傳的仫佬族珍貴文化遺產進行挖掘、搶救和保護,建立健全國家、自治區(qū)、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完成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建成四把雙寨非遺傳習基地,進一步保護挖掘、整理、傳承珍貴的仫佬族文化遺產,努力向世人充分展示瑰麗多姿的仫佬民族文化風采。
據(jù)了解,2012年,羅城縣完成首次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調查(普查)工作,現(xiàn)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021個。其中,仫佬族依飯節(jié)于2006年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仫佬族古歌、仫佬族刺繡技藝、舞草龍、仫佬族走坡節(jié)、煤砂罐制作技藝、仫佬族婚俗等6個項目先后被列為自治區(qū)級非遺保護名錄,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12個。同時,籌資建設非遺文化,積極扶植該縣四把鎮(zhèn)雙寨村謝忠厚、謝繼枝、謝秀榮和東門鎮(zhèn)銀聯(lián)相、龍光利等優(yōu)秀仫佬族依飯節(jié)、仫佬族刺繡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目前,該縣有10名傳承人入選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四把雙寨非遺傳習基地被列入河池市第一批非遺保護示范基地,小長安鎮(zhèn)仫佬族草龍被列為第一批河池非遺傳承集體。
為使仫佬族文化得到更加有效的傳承與保護,2014年,羅城縣還建成并啟用了目前廣西館藏文物較多的仫佬族新博物館,在館內設置民俗文物展廳,歷史文物展廳,仫佬族工藝展廳,仫佬族農家場景展廳,依飯節(jié)場景展廳,革命歷史文物展廳,仫佬族教育文化成果展廳等展區(qū),展示遠古化石、瓷器、陶器、錢幣、宗教文化、仫佬族刺繡、民族服飾、木雕和歷史生產生活使用工具等文物1600多件(套),保存和再現(xiàn)了仫佬族古老獨特的風情民俗,并常年免費對外開放,成為仫佬山鄉(xiāng)和仫佬族文化遺產一道亮麗的景觀! 。喂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