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長壽,追求長壽,是人同此心。于是乎,但凡有輿論的地方,就有關于長壽的熱議。每一個人都是那么的好奇,人家是憑什么活到那長訣竅在哪里呢順應大眾此種心理,從電視熱播的“長壽密碼”,到報紙連載的“百歲星探”,挖出一個個秘訣,諸如多食蔬果少食肉啦、飲食清淡起居定時啦、待人和善不發(fā)脾氣啦,等等。這一些,從現(xiàn)今人類的科技水平看,無疑是站得住腳的,許許多多的長壽老人,終其一生都是實踐著的。
然而,要說長壽因素除此之外,別無他途,怕也不見得。本報日前披露的金城江幾位百歲壽星,系兩位年輕記者登門造訪所得,真實記錄,不假修飾。可是記者的報道不看則已,一看卻動搖了盤亙我們認知系統(tǒng)多年的長壽命題——
關于飲食,歷來的長壽“秘方”都說要多食蔬果少吃肉,可三位壽星剛好相反,不怎么吃青菜而對脂肪過剩的五花肉胃口大開。
關于用鹽,以往人們都力主清淡?102歲的劉業(yè)英偏偏“口味重,吃什么都要多放一些鹽”。
關于性情,一般的認知,溫和、少發(fā)或不發(fā)脾氣乃長壽的前提。但同樣年過百歲的崔興福“吃飯時,只要味道不好,立刻放碗走人”,脾氣相當不小。
想到以98歲高齡去世的季羨林先生,曾如此跟眾人分享他的長壽之道:“對豬大腸這類東西,很多人避之唯恐不遠,我是情有獨鐘,想吃就吃”。都說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睡早起,可活到104歲的宋美齡習慣于早晨八九點才入室就寢。新疆那位至今健在的127歲女壽星,一次要吃10個拳頭般大小當?shù)靥赜械氖称。這些都與人們共同信奉的某些常識相抵觸。
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不同的生活生產(chǎn)環(huán)境,不同的身體體質(zhì),造就了個體對食物、對外界等的不同適應,比如南方人舌尖上美味無比的臘肉,到了北方人嘴里,往往身體就起不良反應。一個人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幾時當勞作何時需將息,最有發(fā)言權的是自己的身體。因此,沒有一種長壽秘訣能夠適用于所有人群。
包括金城江幾位壽星在內(nèi)的諸多“案例”告訴我們,在養(yǎng)生的問題上,刻意的追求不一定都能得到理想的回報。只要遵從衛(wèi)生、環(huán)保、適度等一般原則,以無為求有為,同樣是通往長壽的一條路徑。當然無為不是放縱,而是傾聽自己的內(nèi)心,聽從自己的身體,自自然然,平平安安,快快樂樂,不經(jīng)意間,這樣的日子串連成更加悠長的人生,成就另一種長壽“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