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宇(右)在指導村民護理蓮霧。
記者韋繼川 通訊員鄧遠菊韋世仙文/圖
上思縣在妙鎮(zhèn)有生村曾是自治區(qū)級貧困村,2017年如期脫貧摘帽。摘掉了貧窮帽子的村民高興地說,這一切多虧了駐村第一書記彭宇,是他用心焐熱了貧瘠的土地。
而最近,最讓村民“郁悶”的是,彭宇任期將滿,按規(guī)定就要回原單位工作了。于是,大家輪番去挽留他,甚至有近百名村“兩委”干部、黨員、原貧困戶等集體聯名,向縣委、縣扶貧攻堅辦等單位寫信要求留人。
主動請纓駐窮村
兩年多前,46歲的彭宇主動請纓,從自治區(qū)氣象局來到有生村擔任基層黨組織第一書記。
有生村位于上思縣西南部,距離縣城30多公里。2015年底,仍有36戶174人處在貧困線下,貧困發(fā)生率高達10.97%,貧困戶人均年收入為2700元左右。而且,當時村黨員干部在群眾中威信與威望不高,帶領群眾脫貧意愿不高。群眾安于現狀,存在“等靠要”思想。村容村貌和環(huán)境衛(wèi)生臟亂差。村黨員群眾熱切盼望能有一位帶頭人來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這個區(qū)里下來的胖干部能干啥,會不會是來‘鍍金’就走呢?”“一個外來的書記,真的會甘心待在村里幫忙嗎?”初到村里,不少村干和群眾心里直嘀咕。
村民不熟悉、不信任,讓彭宇一開始沒少碰釘子。村里開會,村干會上光點頭,會后不執(zhí)行;給群眾做工作,當天好不容易講好,隔夜就變了卦……
起初,彭宇也感到有一些委屈,但轉念一想:“還是自己為群眾想的不夠,沒有真正得到他們的理解。”于是,他放下委屈把心一沉,深入田間地頭,與群眾促膝談心,與村干交朋友,訪遍了全村305戶人家,詳細了解村情民意、發(fā)展訴求,撰寫100多篇駐村日記,提交2篇調研報告,參與處理好群眾糾紛51起。
“看得出,他很不一樣,是真正來幫助我們的。”漸漸地,村民們開始對這個外來的胖書記另眼相待。
燒起脫貧“一把火”
如何燒起脫貧“第一把火”?彭宇和村干部商量后,組織村民到廣西南亞所等科研單位觀摩,還請來自治區(qū)科技特派員到田間地頭上課,積極向后盾單位、縣政府、氣象、水利等部門爭取項目資金近1200萬元,發(fā)動幫扶單位、職工給貧困戶捐來20多萬元慰問金和物品……
小山村開始變樣了,村民驚喜地發(fā)現,兩層高的新綜合服務樓漂亮寬敞,還新增了一棟人工增雨標準化氣象樓,文化休閑長廊、衛(wèi)生室、文化書屋一應俱全,網絡寬帶覆蓋全村的每個角落,安裝上了太陽能路燈的屯屯通水泥硬化路在夜幕下猶如一條條美麗的彩帶。
當時,有生村群眾經濟收入僅靠種植甘蔗,產業(yè)單一,收入水平低,村集體經濟為“空殼村”。經過多方調研,彭宇謀劃在村里發(fā)展特色高端水果產業(yè),并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按“貧困戶出土地,公司負責提供資金、技術和銷售,農戶負責管理,收成四六分成”的模式進行產業(yè)開發(fā)。同時建立“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養(yǎng)殖合作模式,建設養(yǎng)雞場飼養(yǎng)肉雞,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經過動員,村里嘗試種植了55畝臺灣蓮霧,并套種了1萬多株臺灣鳳梨。種下去頭一年,鳳梨就實現了產銷兩旺,參與種植的貧困戶增收了五六千元。第二年乘勢而上,共建成種植、養(yǎng)殖專業(yè)合作社6個,百香果、牛大力、肉牛、肉雞等產業(yè)也小有規(guī)模,經濟多元發(fā)展勢態(tài)良好,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3.2萬元,實現了零的突破。
群眾心里有本賬
有生村變了,村美人富。如今,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村里變得“熱氣騰騰”。彭宇卻章法不亂,在做活其他產業(yè)文章的同時,沒有丟掉甘蔗生產這一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他緊緊抓住國家“三區(qū)”人才、貧困村科技特派員陸輝德派駐有生村的有利時機,建設千畝甘蔗“雙高”基地,使有生村甘蔗種植連續(xù)三年獲增產增收。多頭并進,到2017年底,有生村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達到3800元。
其實,為群眾做的事,群眾心里都有一本賬。村民施啟明以前每天起早貪黑地里刨食,還要照顧去世二哥留下的兩個孩子和患病的妻子,生活的苦壓得這個40多歲的漢子背地里沒少抹眼淚,F在,他自養(yǎng)了50多頭生豬,還和人合種了15畝臺灣鳳梨,已于2017年順利脫貧。“這一切都要感謝彭書記,是他幫扶豬苗,為我找專家,找合種人,讓我學技術,全家的日子終于有了奔頭。”施啟明說。
每月駐村工作20天以上,忙于扶貧不顧小家……彭宇兩年多的真情付出,群眾看在眼里,并報之愛戴與信任。
有生村群眾的挽留讓彭宇心生感慨,“我總覺得自己只是做了一點點應該做的事情,他們卻給我那么多的肯定和鼓勵,既讓我感到臉上有光,又讓我不安。”單位領導征求他對去留的意見時,他說:“沒事,大家需要我,我沒有怨言,愿意留下繼續(xù)好好干。”
如今,彭宇仍舊在村里日夜忙碌,依然信心滿滿。眼下,他又有新的打算:有生村遠離鬧市,美麗幽靜。要結合已有的農業(yè)基礎,發(fā)展旅游,走農旅融合的路子,讓更多的老百姓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