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黨員,又是村里的支書,為鄉(xiāng)親們服務(wù)是我的義務(wù),能得到村民的支持和信任,是我最大的榮幸。”吳代強如是說。
說起吳代強,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小長安鎮(zhèn)鄰里八鄉(xiāng)無人不知。他在2011年被推薦進入村“兩委”,擔任村委副主任, 2014年被推選為合北村黨支部書記。他堅持原則,用心為群眾的利益著想,用情為群眾多辦實事和好事,造就了很好的“口碑”。
“群眾冷暖記心頭,不服不行!”
“好!”韋德光滿意地走出村委大門,滿臉愁容的他好像看到了新希望。
據(jù)了解,韋德光愛人韋應(yīng)花患有胃炎、骨質(zhì)增生等多種疾病,曾到過羅城中醫(yī)院、河池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治療,這幾年已花光了家里全部積蓄,還欠了幾萬元,這次來找村委,希望村支書吳代強能幫他向上級申請為低保戶家庭。
6月27日,筆者在小長安鎮(zhèn)合北村民委員會看到,和韋德光一樣前來找吳代強辦事的群眾,個個滿意而歸。
“吳支書把群眾冷暖記心頭,用心做好群眾期盼的事,值得我們學習。” 合北村村委會副主任羅明權(quán)說,很多群眾到村委辦事,首先問“吳支書在不在”,讓他和其他村委同志感到很慚愧。
“不過,不服還真不行!”羅明權(quán)介紹,合北村積留屯有一對五保父子,“老的多病,喪失勞動能力,小的叫吳光孫,肢體殘疾還智障,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生病需要住院,吳代強立即把老人送到縣人民醫(yī)院進行治療,并如親人一樣照顧他們父子倆,讓人很佩服。
“吳光孫生活不能自理,弄得家里烏煙瘴氣,沒有人愿意照顧。”羅明權(quán)說。吳光孫父親去世后,吳支書不僅為老人辦理后事,還義無反顧義務(wù)照顧吳光孫起居生活,直到今年四月份吳光孫去世。
“如果沒有吳支書的照顧,吳光孫父子早就支撐不下了。”村民們?nèi)缡钦f。
“想讀書,我來想辦法!”
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采訪中,我們了解到,合北村上落含屯困難群眾吳小弟一家不幸,其妻盧彩香從小患小兒麻痹癥,一級殘廢,其子吳庭思在2015年又被確診為骨肉瘤,高額的醫(yī)藥費讓這個本就困難的家庭舉步維艱。
“當時,吳支書親自帶我們到南寧地區(qū)人民醫(yī)院、南寧協(xié)和醫(yī)院、玉林骨科醫(yī)院就診,不僅沒有向我們要過一分辛苦費,還積極呼吁社會愛心人士伸出援手,為我兒捐助善款,才保住性命”。吳小弟說,大恩大德,他們家人永記心中。目前吳庭思已完成化療和截肢手術(shù),等待安裝假肢。其姐今年高考剛結(jié)束,就外出打工掙錢……
“我也想繼續(xù)讀書,希望以后能像吳支書一樣幫助別人。”吳庭思因病耽誤了學業(yè),16歲的他知道家庭經(jīng)濟情況,但依然渴望上學。
“想讀書,很好,我來想辦法!”吳代強希望吳庭思堅強做人,同時希望社會各界能再次伸出援助之手,讓吳庭思圓讀書夢。原來,吳代強也曾因家庭困難被迫從廣西藝術(shù)學院輟學,他想讓吳庭思也圓自己的夢。
“用心做好該做的事,不能辜負群眾對我們的期望!”
“要脫貧,就要修好路!”吳代強說,這道理誰都懂,但為了修好下水落屯通屯道路,自己曾被屯里人認為是“吃里扒外的人”。由于歷史原因,合北村下水落屯群眾與積留屯群眾有些矛盾糾紛,要修好下水落屯通屯道路必需經(jīng)過積留屯,積留屯群眾以修建道路影響村中風水為由經(jīng)常阻工,導致下水落屯常年交通閉塞,群眾出行困難。
吳代強擔任村支書后,苦口婆心化解兩屯矛盾,由于他是積留屯人,在調(diào)解過程中不被理解,并一度被認為是“吃里扒外的人”,但吳代強認為“只要是能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的就要堅持去做”,經(jīng)過不懈努力,終于做通了積留屯群眾的思想工作,下水落屯的通屯道路得以修建,于2016年9月投入使用,打通了村屯道路末梢,成功鋪就貧困群眾致富路。
“最難啃的骨頭被啃下了,發(fā)展產(chǎn)業(yè)就水到渠成了。”吳代強自信地說,合北村是自治區(qū)級貧困村,全村共有14個自然屯,939戶3454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63戶,貧困人口1040人,貧困發(fā)生率30%,2016年,合北村率先脫貧。
“在其位謀其政,任其職盡其責,不能讓群眾戳我們的脊梁骨,必須用心做好該做的事,不能辜負群眾對我們的期望。”吳代強質(zhì)樸的語言詮釋著為人民服務(wù)和“人生價值”的含義。
(蒙增師 羅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