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善吉今年五十出頭,是田林縣樂里鎮(zhèn)弄平村黨支部書記兼村民委主任。乍一看到他,你不會把他跟“巧”字聯(lián)系在一起,但就是這個皮膚黑黝黝的漢子,引導群眾把芥菜加工制作成酸菜,僅僅經(jīng)過簡單加工,產(chǎn)品的價格就升了幾倍,真是生財有道。
弄平村群眾一直以來就有種植蔬菜供應樂里市場的習慣,群眾一年下來,每畝的種菜收入最多可以賺三五千元左右,多年來,一直沒有多大的改變。雷善吉自家也有1畝的菜地,一年起早貪黑下來,種菜的收入只有五千多元,扣除往返市場耗去的運費,所剩不多。雷善吉一直思忖著,怎么樣才能使種植出來的東西更值錢,收入更多。
一次,他大清早地馱著一車菜到集市,看到一個攤點前擠滿了人,很是熱鬧,他湊過去一看,原來是一名中年婦女正在賣腌制的酸菜,只見顧客們有的正在付錢,有的正在挑選,賣主忙得不亦樂乎。他不由問了一句賣主:“酸菜多少錢一斤呢”“五塊錢一斤。”聽了賣主的話,雷善吉嚇了一跳。他自家種植可腌制酸菜的芥菜每斤只賣2塊錢左右,貴的時候也只有3塊錢一斤,但就是這些經(jīng)過腌制的芥菜,搖身一變,就增值一倍以上,而且在市場上還這么搶手,他回去后就尋思開了:我們弄平村種植的芥菜一直以來在市場上都有較好的聲譽,但我們卻沒有再進行深加工,經(jīng)濟效益沒有得到有效提高,如果我們把芥菜腌制成酸菜,效益不是可提高許多了嗎他敢想敢干,回去后就把自家種植的芥菜腌制成酸菜,試著拿到市場上去賣,沒想到他的酸菜很好賣,不僅一售而空,而且顧客的回頭率還很高,這一年,他家因為腌制酸菜,1畝的菜地收入有12000元,比原來增加了一倍多,這讓他深受鼓舞。
雷善吉尋思著,腌制酸菜讓自己增收了那么多,如果村里的群眾也加入到這個產(chǎn)業(yè),那么村民們不是可以增收許多了嗎,村里的群眾不是可以生活越來越好了嗎,這不就是發(fā)家致富的一條很好的路子嗎這樣想著,他向村里的群眾宣傳發(fā)動。在他的帶動下,村里有十多戶農(nóng)戶都學會了腌制酸菜,而且有的村民原來沒有種菜賣的習慣,但看到酸菜這個不起眼的買賣帶來這么大的效益,也紛紛加入到這個行業(yè)來。2015年,弄平村有將近20戶村民加入種菜腌制酸菜這個產(chǎn)業(yè),在戶均收入都達萬元以上。
同村的村民小周說:“去年我們家做的酸菜都賣到6塊錢一斤以上,貴的時候我還賣到8塊錢一斤,把我媳婦高興壞了!如果沒有雷支書,我們的收入也不會增加那么多,真是多虧了雷支書的這個巧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