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新才在種植大棚里展示他種植的食用菌。
4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表彰時,柳江縣進德鎮(zhèn)三千村貓公山屯農(nóng)民羅新才絕對沒有想到,35年前種下第一批食用菌,35年后會收獲全國勞動模范殊榮。
1
改變命運的一本書
羅新才清楚記得1980年那個改變他命運的夏天。幾分之差,讓他與大學校園擦肩而過。對于一名20歲的農(nóng)村小伙子來說,這個打擊幾乎是致命的。
直到有一天他路過一個舊書攤,看到一本有關蘑菇種植技術(shù)的書,他才重新找到了“人生方向”。翻著這本書時,他決定重新振作起來,因為“人的一生總得做點什么”。
捧著那本書回家之后,他將雞屋騰空,搭竹架、挑牛糞,開始一個50多平方米的種菇棚實驗。接著,他東拼西湊借了16元,從武漢郵購了兩管蘑菇種子。但是,由于缺乏技術(shù)和經(jīng)驗,這次試種失敗了,“血本無歸”。高考失利,種植蘑菇首次也失利,羅新才很彷徨:如果放棄種植蘑菇,兩件事情都會以失敗告終。
不服輸,是羅新才的性格。在開始第二次實驗之前,他來到書店,一口氣買回了很多關于蘑菇種植的書籍。高中文化水平,加上敢想肯干,第二年再次種植蘑菇時,他成功了。那一年,他第一次靠雙手勞動賺到了錢。
2
一個人帶動一個產(chǎn)業(yè)
賺取“第一桶金”后,羅新才的信心大漲,種植規(guī)模越來越大。如今,他已把一個50平方米的蘑菇種植實驗房變成占地3000多平方米、年種植面積達1萬平方米的食用菌生產(chǎn)基地,自行研發(fā)出多種菌種培育技術(shù),食用商品菌品種則多達七八種。“2007年的時候,他的純收入就有30多萬元,被村民們稱為‘種菇大王’。”三千村委一名負責人介紹說,“到了2009年,僅種菌一項,他的收入已超過60萬元。”
“后來我就沒有算過每年能賺多少錢,我也不太在意錢這個事。”羅新才說,他更關心的是技術(shù)問題,現(xiàn)在正考慮怎么引進新的品種和技術(shù),比如巴西蘑菇、猴頭菇、杏鮑菇和控溫設備等。
看到羅新才種植蘑菇發(fā)家致富,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村民們紛紛向他取經(jīng)。“他從沒有把鄉(xiāng)親們拒之門外,而是無私地傳授種菇技術(shù)。從堆料、翻堆、上菇床以及菇床管理等一整套技術(shù),他都手把手教會了鄉(xiāng)親們。他還無償給鄉(xiāng)親們提供菌種。”進德鎮(zhèn)一名領導說,這么多年來,羅新才無償提供給困難鄉(xiāng)親的菌種,價值達20多萬元。
如今,僅在貓公山屯,已有98%的村民種植食用菌。從貓公山屯到三千村再到進德鎮(zhèn),羅新才的“蘑菇效應”越來越大,F(xiàn)在進德鎮(zhèn)年種植食用菌已達20萬平方米,年產(chǎn)300萬公斤,產(chǎn)值超過4000萬元。僅此一項,種植戶年收入2-5萬元不等。
3
農(nóng)民跨國當起“菇教授”
如果說羅新才的弟子滿天下,并不為過。過去的10多年間,慕名前來向他學習食用菌種植技術(shù)的學徒就超萬人。這些學徒遍及柳江縣和來賓市的武宣、象州、忻城等縣以及區(qū)外的甘肅、云南、貴州等地。
在眾多的弟子當中,不少人已成為“小菇王”,三千村橋頭屯35歲的曾祥慶便是其中之一。曾祥慶從18歲起便跟羅新才學技術(shù),不僅學會種植,還學會自己做菌種。現(xiàn)在他在本屯種了近5000平方米的食用菌,在別的鎮(zhèn)與他人合種幾千平方米。“旺季的時候,每天能賣500公斤菌。”曾祥慶說。
后來,羅新才也收了越南徒弟,當起了跨國“菇教授”。2011年,在柳州做生意的越南人張先生和王先生,從網(wǎng)上看到羅新才種菇的消息后,打聽找到羅新才謀求合作,一起到越南發(fā)展食用菌產(chǎn)業(yè)?紤]到自己沒有跨國合作的經(jīng)驗,羅新才只答應提供技術(shù)方面的支持。當年,他賣給了越南人10多萬袋食用菌種,并第一次走出國門,幫助對方建起2.7萬平方米的種植大棚,F(xiàn)在,每年他都發(fā)15萬袋菌種到越南,并且每年都到越南指導、培訓工作人員。“15萬袋菌種,差不多70萬元,我也算是賺外國人的錢了。”羅新才笑著說。
成為“蘑菇大王”后,2006年羅新才當選柳州市十二屆人大代表,2008年被評為柳州市勞動模范,2010年被評為自治區(qū)勞動模范,今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并進京接受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