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地打工到回家種植黃花梨,從自己育苗到帶動全莊人種植,上林縣三里鎮(zhèn)山河村岜妻莊村民何洪波,帶領(lǐng)全莊人走出一條治理大石山石漠化、共同致富之路。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山河村岜妻莊是一個貧窮的瑤族村莊,而何洪波是莊里第一個“吃螃蟹”種植黃花梨的人。何洪波曾在海南打工10年,幫別人種植黃花梨。通過打工,他學(xué)到了黃花梨的種植、育苗技術(shù)。
2004年,何洪波結(jié)束了海南打工生涯,帶著30株黃花梨樹苗返回家鄉(xiāng)。他在自家門前的菜地里種下這些樹苗,最后成活了27株。
多年過去了,這些黃花梨樹苗茁壯成長,部分直徑已達(dá)20厘米。何洪波說,曾有人出價每株2萬元左右要購買這些黃花梨,這讓他看到了當(dāng)中的致富良機,但他卻不愿意賣:“我舍不得,因為這些樹是我的寶貝,也可以說是全莊甚至全村鄉(xiāng)親致富的搖錢樹。”何洪波說。
2009年,27株黃花梨在何洪波的精心管理下,開花試果。當(dāng)年,何洪波就把黃花梨果收下來,用營養(yǎng)杯育出了1300多株黃花梨苗。當(dāng)時也有人想出價每株48元買下這批樹苗,同樣遭到了何洪波的拒絕。
何洪波在離家1公里的山坡上,開荒種下了500株黃花梨。“說實在的,面對這滿山遍野、雜草叢生和滿是荊棘的荒山,我覺得自己是多么渺小,也不知道未來的路在何方。”說起2009年創(chuàng)業(yè)伊始的感受, 何洪波坦誠地說,一開始他也不能確定這條路是否能成功。
然而,憑著敢闖敢拼的膽識,何洪波不僅走出了條種植黃花梨的致富路,還開辟了一個50多畝的果園,管理上千株果樹。
治理石漠化的帶頭人
當(dāng)看到從海南帶回來的珍貴樹種在家門口種活,形成滿山翠綠的黃花梨樹林,何洪波很開心。同時他又動起了心思:岜妻莊四面環(huán)山,山上山下盡長著些低矮灌木,種不了農(nóng)作物。那么石頭縫里能不能都種上黃花梨,既讓群眾增加收入,又改善生態(tài)呢
帶著這個想法,何洪波把用營養(yǎng)杯育出的黃花梨苗免費提供給鄉(xiāng)親們,讓全莊群眾都種上黃花梨,并不時教授他們在石頭縫種植珍貴樹種的成功經(jīng)驗。何洪波還建起了一處占地2畝多黃花梨育苗基地,基地一年可育苗10多萬株,基本能滿足全莊乃至全鎮(zhèn)群眾的種植需求。
何洪輝是何洪波的弟弟,2012年,何洪輝夫妻倆開辟荒山15畝,種植黃花梨1000多株。兩年過去,這些黃花梨茁壯成長,部分樹的直徑已達(dá)4厘米。村民莫廣興也跟著種下黃花梨500多株,他告訴記者,目前全莊43戶都在環(huán)莊山腳和山坡上種下黃花梨。少的有數(shù)百株,多的達(dá)上千株,苗木成活率高達(dá)98%以上。這些郁郁蔥蔥的外來“貴客”,儼然成為岜妻莊一道美麗風(fēng)景。
隨著岜妻莊黃花梨種植初步成功,讓三里鎮(zhèn)政府看到了治理大石山石漠化、讓群眾增收的好方法,并在雙良、龍聯(lián)、山河等村發(fā)動群眾一起種植黃花梨廣。目前,全鎮(zhèn)種植黃花梨1000多畝,不僅當(dāng)?shù)厣鷳B(tài)有了良好的改善,當(dāng)?shù)剞r(nóng)民也對致富有了新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