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頌(左一)在四明村走訪農戶。
他是南寧市紀委監(jiān)察局紀檢監(jiān)察三室副主任科員,2012年3月被組織選派到武鳴縣馬頭鎮(zhèn)的自治區(qū)級貧困村——四明村,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
在短短兩年時間里,他切實履行紀檢監(jiān)察干部的職責,關心群眾疾苦,維護群眾利益,積極為村民爭取項目,修橋修路、建球場、建文化活動中心,改善基礎設施,帶領群眾走上致富路。兩年來,他舍小家顧大家,始終堅守工作第一線,妻子病痛需要他安慰時,他奔忙在田間地頭;父親病重逝世,他還在村里組織群眾開展“清潔鄉(xiāng)村”工作。他就是——
2012年3月,唐頌從查辦案件的機關干部轉變?yōu)檫M村入戶跟農民打交道的“村干部”,他的工作從分析資料,追尋真相,轉變?yōu)閹ьI1800多人的村子擺脫貧困,走上致富路,肩上擔子的重量可想而知。
他讓窮困群眾看到了希望
“他長得胖胖的,一看就是在城里沒受過苦的樣子,還那么年輕,他有沒有法子帶領我們這個貧困村闖出一條路子,我們也不是很有信心。”四明村村委書記韋武坦言,兩年前,唐頌剛到四明村時,大家對他并不寄予希望。
四明村以山地、丘陵為主,無工業(yè),主要種植水稻、木薯、花生、玉米,農民收入以承包山林割松脂、外出打工為主。2012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僅2160元。
面對貧窮落后的四明村,初來乍到又沒有基層工作經驗的唐頌十分迷茫,但他并未退縮。“能夠被選派為全市第一批貧困村黨組織第一書記,是組織對我的信任。”唐頌堅定地說,“既然來了,我就要為群眾做點實事,能做多少是多少,能幫一點是一點。”
經過大半年的走家串戶,唐頌了解到村民最渴望的是讓錢袋子鼓起來。“實際上,縣委、縣政府制定了不少扶貧開發(fā)項目,關鍵是如何爭取并利用好這些項目,把產業(yè)發(fā)展起來,讓群眾生活有奔頭。”在市紀委監(jiān)察局和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與鼓勵下,唐頌結合四明村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四明村走“特色致富,優(yōu)勢興村”之路的思路,逐步調整產業(yè)結構,發(fā)展種植百香果。
為打消村民種植百香果的顧慮,唐頌先后組織村干和村民代表到馬山縣喬利鄉(xiāng)興科村、西鄉(xiāng)塘區(qū)壇洛鎮(zhèn)的百香果產業(yè)扶貧項目基地參觀、學習、培訓,并與廣西香果人家農業(yè)投資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xié)議:平時按市場價收購該村百香果,銷路不好時企業(yè)則以每公斤1.4元的保底價收購,讓群眾吃下“定心丸”。
2013年,全村連片種植百香果360畝,種植最多的一戶達到16畝。這種粗放管理的果樹,種下的第一年就讓村民嘗到了甜頭,“頭一年畝產500多公斤,收購價達每公斤4元。去年我家單靠百香果家里就收入了2萬元。今年百香果進入豐果期,產量大大增加,預計能有5萬元的收入。”說起百香果,韋武樂呵呵,“多虧當初唐書記讓我們種下百香果。”
韋武告訴記者,2013年村里人均純收入超過4000元。2014年四明村種植百香果面積增至600畝。種植百香果讓群眾看到了致富希望,也讓大家看到了這個城里來的“80”后書記辦法多、行動力強,對四明村的發(fā)展不遺余力。
他讓落后村子變了模樣
四明村不僅貧窮,基礎設施也落后。
唐頌對四明村最初印象深刻:村里全是泥土路,下雨天連落腳的地方都沒有。
“沒有一條像樣的路,種的東西拉不出去,也沒人愿意進來收購,村民唯有靠山吃山,靠著一畝三分的瘦田過日子。”馬頭鎮(zhèn)黨委組織委員楊美勤無奈地說。
唐頌的心像是被錘子重重地敲了一下。他多方協(xié)調,四處奔波,爭取各方支持,先后組織完成了淥記屯至板亨屯3.5公里水泥路面硬化項目、板亨屯人飲工程、百祿屯生產橋建設、老陶屯生產橋和水利“三面光”工程建設、小黎屯機耕路項目、板亨和百祿產業(yè)基地道路建設。
為了豐富村里的組織生活和群眾的文化生活,唐頌多方籌集資金對村部辦公樓進行改造裝修,并通過爭取項目支持和自籌資金,先后建起村民族文化戲臺、籃球場、村級文化書屋等十幾個項目,購買各類書籍2000余冊和電腦、打印機、復印機等設備。記者進村采訪時,板亨屯的屯級文化室正在修建,建成后村民又將多一個學習充電的好去處。
駐村幫扶結碩果,真情奉獻暖民心。兩年來,唐頌積極爭取上級部門的扶貧投入,著力完善弱勢群體的生產、生活環(huán)境,分別對7戶困難群眾的危房進行了改造,并將60余戶納入低保范圍,讓他們居有定所、生活無憂。
在他的牽線下,市紀委與四明村先后開展“結對共建、先鋒同行”活動、市紀委創(chuàng)建先鋒示范城暨黨員“一幫一”活動、新春惠民送溫暖活動、黨員先鋒隊植樹造林、興修水利等形式多樣的主題實踐活動。其間共計種植松樹苗300株、清淤水利渠道1000余米、結對慰問困難戶56戶,投入慰問資金、物資4萬余元。
在寒冬歲末,唐頌惦記著村里的老人,從各愛心人士手中籌集100余件男女棉衣,總價值2萬余元,送給最需要的群眾,將溫暖送到群眾的心里。
作為紀檢監(jiān)察干部,唐頌深知,在推進村里經濟建設的同時,更要把農村黨風廉政建設抓在前頭,把維護群眾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他爭取到2萬余元資金完善村務公開與制度宣傳基礎設施,健全村務公開監(jiān)督委員會,加強對村干部和村務進行監(jiān)督,開展陽光糾風示范村創(chuàng)建活動,加強對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落實情況的監(jiān)督,打破黨群間的“隔心墻”。
他讓臟亂村容煥發(fā)了新貌
村容村貌落后,群眾亂搭亂蓋、垃圾亂扔是四明村的舊貌。2013年,“清潔鄉(xiāng)村”活動的春風吹進了四明村,但要改變村民的陳規(guī)陋習,讓他們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談何容易。
“家看家,戶看戶,群眾看干部。”與群眾相處一年多,唐頌知道,一開始村民對“清潔鄉(xiāng)村”工作是不理解的,與其動嘴說不如動手做。
他不等不怨,帶領村干部對村里臟亂差最嚴重的魚塘周邊環(huán)境進行清理。時值盛夏,由于身體肥胖,加上缺少勞動經歷,唐頌曾因脫水累倒在“垃圾堆”上。之后,在一次衛(wèi)生整治中,由于天氣燥熱,唐頌連日未休息好,右耳發(fā)生感染,半邊臉腫脹麻木。在醫(yī)院住了兩天后,他包著紗布回到了四明村,繼續(xù)投入“清潔鄉(xiāng)村”工作中。
看著一個外鄉(xiāng)人為本村的清潔工作而病倒,四明村的群眾被深深打動了,紛紛投入到清潔工作中來:全村村民自覺推倒了60多間破舊泥瓦房,清理板亨屯周邊環(huán)境衛(wèi)生2000多平方米;板亨屯黨員張華儒主動把自家的一分多地無償獻給村里建設垃圾池,帶動其他黨員群眾也自覺騰出土地,3個垃圾池選址很快有了著落并及時建了起來;在四明村最偏遠屯之一的淥昌屯,15名平均年齡超過70歲的老人自發(fā)組建“夕陽紅”鄉(xiāng)村清潔隊,每隔兩天對村前村后進行清掃……
唐頌在帶領群眾致富、美化環(huán)境的同時,也不忘調解村里的鄰里關系,維護屯與屯之間的和睦友好。
板亨屯和百淥屯十多年前因水源問題曾鬧過矛盾,大動干戈,以致兩屯群眾“老死不相往來”,連村委都無法調解,只好聽之任之。
唐頌聽說后,多次深入到兩個屯,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識,做好兩屯群眾的思想工作,并承諾幫助他們解決水源問題。在唐頌的撮合下,兩個屯的黨員、群眾代表吃了“和解飯”,最終化干戈為玉帛。
在唐頌的帶領下,四明村的村容村貌、鄉(xiāng)風民情正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昔日貧窮落后、臟亂差的貧困村如今被評為武鳴縣清潔鄉(xiāng)村和新農村建設示范點,正展現(xiàn)出水清岸綠的潔凈,鄉(xiāng)風文明和諧的新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