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踏踏實實工作了20年,而且敢于逆勢而上,帶來的一系列不平凡的改變足以震動大家的心靈。”在博白縣黨員干部中獲得如此稱贊的人,就是寧潭鎮(zhèn)西嶺村黨支部書記龐貞賢。
往昔的西嶺村,雖然林木遍布山嶺,肥豬、雞鴨滿欄,卻苦于交通閉塞、山路崎嶇,村民們只能靠肩挑手提將物產(chǎn)運到圩上廉價出售。
龐貞賢多次嘗試上報政府有關(guān)部門以爭取資金的支持,卻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如愿。因此,他決定發(fā)動村民自力更生把路修起來。
“我們本來就很窮,哪還有余錢來修路”“西嶺既然是縣里的貧困村,政府理當撥款建公路!”面對鄉(xiāng)親們的埋怨,龐貞賢逐個找他們談心。
“幾十年了,我們因為道路不暢通的問題吃了多少虧靠自己才是硬道理,修好路才能致富啊!”在他的開導下,村民們踴躍集資捐款、投工投勞,一個多月便籌集到了修路所需的資金。
2011年,西嶺村共修建了兩條水泥公路,總投入資金160萬元,其中政府撥款80萬元,村民集資以及社會各方人士捐贈達80萬。如今,村里的公路上,隨處可見滿載農(nóng)產(chǎn)品的貨車,上門收購農(nóng)副產(chǎn)品的客商絡(luò)繹不絕?粗迕裨竭^越紅火的日子,老支書那黝黑滄桑的臉龐露出了欣慰而自豪的笑容?烧l又知道在這笑容的背后有著怎樣心酸的故事……
龐貞賢今年已經(jīng)61歲,家中兒孫滿堂,本該是享清福的年紀。然而,他的日子過得很清苦。他有一個智障的兒子,平時生活不能自理;孫女又自小患有白血病,一直靠藥物維持生命。承受著普通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痛,他格外關(guān)心村里孩子們的生活、學習。
為了給孩子們創(chuàng)造明亮、舒適的學習環(huán)境,他四處奔走,協(xié)助教育局認真落實好校舍的征地、建造等工作。一棟寬闊、漂亮的教學樓在村里拔地而起,取代了過去低矮漏水的危房。為了更好地促進教育的發(fā)展,龐貞賢又出新招:將村里的經(jīng)費拿出一部分,還把家里準備買化肥的500塊錢拿出來,對優(yōu)秀的學生進行獎勵。
龐貞賢始終堅持先公后私,村里需要他的地方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為此,他對家里的活常常無暇顧及,給家庭收入帶來不小的損失,妻子為此也沒少埋怨過他。他總是坦然道:“要當好村干部,就得不怕吃苦、不怕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