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果熟,水花香,家家風景有池塘。盛夏時節(jié),細雨拂過,走進廣西鹿寨縣高坡村,漫山遍野碩果累累,柑橘飄香,一群鴨子正優(yōu)哉游哉地嬉笑打鬧著,眼下優(yōu)雅寧靜的美景讓人感到親切與舒服。
“你看這樹上的果子,多靚。”正在給果樹打農藥的高坡村村民黃興馳,談起他的產業(yè)信心滿滿,種植的4畝南瓜、8畝西瓜以及種了四年的15畝果樹也進入了掛果期,將會有18萬元左右的收入。今年秋天,對于高坡村果農來說,又是豐收的季節(jié)。
“我們石頭縫的泥土土壤含有豐富的鐵、鋅等礦物質,種出的蜜桔、西瓜、南瓜都比其他產地的更香更甜。”高坡村黨總支部書記雷世鸞介紹。汁香味甜、果肉致密的柑橘與眼前的雷書記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高坡村石山多,田地少,地下水豐富,但地表水不足,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水稻等農作物無法種植,汛期時受上游華山水庫不定期泄洪影響,平地種植的果樹、甘蔗等農作物常遭洪水浸泡,從而導致減產,農民生產經營性收入偏低。又因為地勢偏遠,交通基礎設施落后,當地經濟一直處于低谷,這也給學生上學、為百姓治病以及農產品運輸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是全縣貧困發(fā)生率最高的一個貧困村。
近幾年來,鹿寨縣聚焦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要論述,作為村支書的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今的村子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要致富,先修路,村村屯屯通公路,同心共筑小康路,擺在雷世鸞面前第一位的便是村屯道路的問題,修路和發(fā)展經濟是幫助貧困戶脫貧的主要途徑。
幸運的是,自脫貧攻堅以來,鹿寨縣聚焦基礎設施建設靶向發(fā)力,重點聚焦“路、水、電、房、通信”等方面,全力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鹿寨縣啟動了“鄉(xiāng)村振興”縣城交通基礎設施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暢通道路建設“最后一公里”,開始實施鄉(xiāng)鄉(xiāng)通二級、屯屯通硬化道路等專項行動,其中通建制村公路已全部硬化,暢率達100%。
路通了,老百姓們自己種植的農產品也就能更快地走進市場,走進千家萬戶?墒敲鎸毫拥淖匀画h(huán)境,高坡村大片的亂石地不僅限制了經濟的發(fā)展,也限制了雷世鸞的思想,種什么收成不了什么,要發(fā)展產業(yè)實屬不易,只有幾戶村民零星種著不用過多打理的桉樹,正是桉樹的種植給了她很大的啟發(fā),桉樹可以種,那果樹也可以種;谶@個想法,雷世鸞經過實地考察,選擇了耐旱耐瘠的南豐蜜桔。剛開始,沒有人有信心去種植,石頭縫里擠水——異想天開,擔心收益不好,但雷世鸞果斷下手“一條道走到黑”,忙里忙外悉心照顧她的果苗,功夫不負有心人,當樹上掛滿一個個金果果時,群眾紛紛加入種果隊伍當中。
高坡村因地制宜調整產業(yè)結構,帶動了像黃興馳一樣在外打工年輕人的積極性,毅然辭職返鄉(xiāng),通過雙手勤勞致富,在貧瘠的石頭縫里種下了一個個希望——果樹苗,利用石頭縫里的泥土大力發(fā)展柑桔類水果,同時充分利用新種植果樹間的空地,套種南瓜、西甜瓜等農作物,既充分利用了土地,又避開了洪水的浸害,讓原本貧瘠的石頭山產生了雙倍的經濟效益。高坡村,在石頭縫里摸出了一條致富的金路子。為了豐富種植品種改變單一產業(yè)格局,中渡鎮(zhèn)黨委、政府還鼓勵群眾種植經濟效益好的果蔬,單高寨屯種植的水果品種就有砂糖桔、南豐蜜桔、三紅蜜柚、清香蜜桔、西瓜等多種,各類柑桔類水果達7000畝,產量3000多萬斤,參與種植的貧困戶手上都有十到二十畝左右。
為了解決鮮果集中上市銷售難、不易保存的后顧之憂,高坡村“兩委”班子抓住商機,利用集體經濟啟動資金入股鹿寨碩豐水果專業(yè)合作社(占股28.74%)。合作社目前已建成洗果、選果流水線2條,日處理鮮果能力達到20萬斤。同時選果流水線能為周邊群眾提供200個工作崗位,通過就業(yè)拉動有效增加了貧困戶的務工收入。
除了傳統銷售渠道以外,積極引進特色農產品網絡銷售,建立村級服務站點和物流站點。“合作社和電商的加入每年可以減少約1000萬斤鮮果外運加工,節(jié)約運輸成本100萬元、人工成本20萬元。” 雷世鸞說道。
高坡村的甜蜜事業(yè)已經進入了豐產期,有了甜蜜事業(yè)的拉動,整個高坡村的貧困群眾于2018年順利實現整村脫貧摘帽。
在開展扶貧攻堅工作中,鹿寨縣做足“特色功夫”,積極探索“貧困戶+”產業(yè)模式,因地制宜,堅持“一鄉(xiāng)一業(yè)”“一村一品”發(fā)展思路,引導、扶持貧困村、面上村、貧困群眾發(fā)展特色產業(yè),發(fā)展有鹿寨鎮(zhèn)鹿鳴村2000多畝精品葡萄、石路村4700多畝蜜橙和獨羊村300多畝小龍蝦、導江鄉(xiāng)貧困村長垌村千畝大果山楂、中渡鎮(zhèn)大兆村千畝荷花和黃冕鎮(zhèn)石門村大規(guī)模養(yǎng)殖桑蠶等,讓貧困群眾直接在家門口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