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這幾十畝田地由于排灌條件差,一下大雨作物被淹,久不下雨作物枯死。去年冬天,縣國土資源局組織力量在這里安裝了抽水機,建起了抽水泵房和排灌渠道,使之成為旱澇保收的良田” 5月4日,在容縣容西鎮(zhèn)仙江村,村民彭生指著經(jīng)過土地提質改造的一片長勢茂盛的農作物介紹說。
這是容縣加大投入,通過土地提質改造促鄉(xiāng)村振興的一個鏡頭。
旱改水。近年來,由于種種原因,容縣一些稻田灌溉條件差,由原來種水稻的稻田變成了只能種植旱地作物的旱地。為了幫助農友改善耕作條件,去年,該縣投資1008.19萬元,對容州、容西、石寨、楊梅鎮(zhèn)等7個鎮(zhèn)的120.19公頃地塊實施旱改水提質改造,使該縣的水田面積穩(wěn)定增加,促進了糧食增產。容西鎮(zhèn)仙江村一處靠近繡江邊,面積為2.5公頃的稻田由于排灌條件差,無法種植水稻。去冬,該縣土地整治部門組織技術力量對這一地塊進行勘測和規(guī)劃,投入15.2萬元,安裝了抽水機,建起了抽水泵房和排灌渠道。天氣干旱的時候,將繡江水抽上來,通過排灌渠道將河水引到稻田里。下大雨的時候,又通過排灌渠道把山洪積水排到河里去,確保了穩(wěn)產高產。今年早造,這片稻田已分別種上水稻和玉米等作物,一片喜人景象。
瘦改肥。楊梅鎮(zhèn)妙陽村一處面積接近10公頃的沙灘地由于土層太薄、瘦脊、水土流失嚴重,導致耕作效益很差。2016年冬,該縣投入102.53萬元,對南—廣高速公路容縣出入口連接線改擴建工程項目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土壤進行剝離利用,將剝離出來的1.36萬立方米的表土運到25公里外的楊梅鎮(zhèn)妙陽村的沙灘地上。經(jīng)過整理,使該地塊表土厚度達到0.15米,并進行翻耕、培肥,修筑田埂。將其改造成為土地肥沃,地塊平整,排灌方便的肥田。去年早、晚二造,這里所種的水稻、玉米和花生等作物,均獲得大增產。今年早造的作物也長勢喜人,加快了當?shù)剞r民脫貧致富的步伐。
小改大。石頭鎮(zhèn)泗福村的田塊多為高低不平的小田快,無法推廣使用農業(yè)機械。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該縣投入100多萬元對該村70多公頃高低不平的小田快通過小田并大田,將田埂和水渠改直加固提質改造等辦法,將原來高低不平的小田塊改成了平展展的大田塊,既擴大了面積,又提高了地力,并全部實現(xiàn)了機械化耕作,省工省力。2017年,這70多公頃稻田平均每造畝產干谷542.6公斤,比土地整治前增產110公斤。
據(jù)了解, 2011年以來,容縣投入1.574億元,通過旱田改水田,瘦田改肥田,小田改大田的辦法,對全縣14個鎮(zhèn)共75個村的4066公頃土地進行提質改造,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新增優(yōu)質水田310.6公頃,生產條件全面改善,土地產出效益大幅提高。2017年,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895元,同比增長8%。2011—2017年,該縣42個貧困村共63263人已經(jīng)脫貧。(秦崇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