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鶯飛草長,萬物勃發(fā)。
走進南寧市橫縣云表鎮(zhèn)云表社區(qū)朝南村,喜人景象映入眼簾:座座樓房掩映在綠樹叢中,壟壟蔬菜鑲嵌在阡陌之間,三座工業(yè)化育菇廠房在村邊拔地而起。
在育菇房,記者見到一群農婦在登梯采菇,六層高的鐵架,每層長滿了密密麻麻的蘑菇,雪白雪白的,煞是壯觀。
據(jù)介紹,這個105戶458人的自然村,有200多人在蘑菇基地上班,每月不僅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資,每年還能從基地分得500元土地租金,去年全村人均收入突破1萬元,僅舊村改造就投入了600萬元,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外來參觀人員絡繹不絕。
談到這一喜人變化,朝南村村委會主任覃子坤感慨良多:“是土地流轉讓我們找到了破解‘三農’難題的金鑰匙!”
土地流轉:打破了土地“瓶頸”,“轉”出了現(xiàn)代農業(yè)
上世紀80年代初,朝南村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將耕地化整為零。“因為土地分散,種植不成規(guī)模,農民增收緩慢,多數(shù)年輕人外出打工,村里好多田地撂荒!”覃子坤記憶猶新。
現(xiàn)實讓村委班子認識到,當年分田到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隨著生產的發(fā)展,這種過于分散的小地塊,已成為制約現(xiàn)代農業(yè)發(fā)展的“瓶頸”。
2009年,在云表社區(qū)“兩委”班子的指導下,村委會經過多番討論,召開村民民主大會,形成一致意見:除每戶留出一分地種植蔬菜外,全村1856畝耕地整體流轉,集體經營,統(tǒng)籌發(fā)展。
土地集中了,如何經營村里的經濟能人覃廣常第一個站出來,引進食品企業(yè),在朝南村租用250畝土地,年租金每畝500元,投資1億元合作建設工廠化蘑菇基地。
除去蘑菇基地,還有1000多畝土地怎么辦
在橫縣農業(yè)部門的幫助下,朝南村組建了蔬菜專業(yè)合作社,并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合作社有法人資格,可以進行各種經營活動,朝南村流轉的土地從此有了名正言順的‘大管家’。” 覃廣常說,“我們以合作社的名義,對土地進行公開招投標,村內村外符合條件的經營者均可競標,價高者得。”
兩年來,朝南村1000多畝土地,被10多位外地客商及本村經濟能人以每畝700-800元的年租金承包一空。 這些承包者投入資金,建道路、修水渠,采用機械化耕種,測土配方施肥,廣泛應用“三避”技術,連片種植蔬菜、蘑菇、甘蔗、西瓜、中藥材。朝南村邁出了由粗放到集約、規(guī);洜I的現(xiàn)代農業(yè)之路。
土地流轉:增加了農民收入,“轉”出了“產業(yè)工人”
分田到戶后,朝南村民“各自為種”,“面朝黃土背朝天”,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tǒng)農耕生活。
“一年辛苦下來1畝水稻掙300元,甘蔗頂多也就是600來塊;1畝茉莉花,也只有1000-1500元的收入。”覃子坤扳起指頭算舊賬。
因為種田不來錢,朝南村的年輕人卷起背包到廣東、江浙等沿海地區(qū)打工。雖然工作苦,但月收入2000多元,遠比種田強。
“年輕人走了,留下的是老弱病殘及留守兒童,田地無法耕種,老人孩子無人照顧,‘空巢村’現(xiàn)象應運而生。”32歲的村民班淑萍感觸最深。
2007-2011年,她和老公到廣東佛山打工,兩口子每月寄回1000元生活費,一年只能回家一兩次,年幼的孩子由家公家婆照料。
“婆婆年紀大了,十來歲的兒子回家自己做飯,炒菜時腳下得墊個小板凳。”“70多歲的公公,每天還要騎車往返5公里到學校接送孩子。”家里老小,讓班淑萍牽掛不已。
2010年3月,聽說家鄉(xiāng)蘑菇基地招工,她和丈夫立即“打道回府”。
“我在基地里做進料工,一天工作八九個小時,每月有2700元收入,休息五六天,基地還管兩餐飯。關鍵是能和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幸福!”她的丈夫覃家芳則買了輛小貨車,加入到村里50多人的運輸“大軍”,為蘑菇基地供應稻草、牛糞,并種植了一畝大棚蔬菜,年收入接近3萬元。加上土地分紅,夫妻倆年收入超過6萬元。
覃子坤說:“目前村里外出務工人員都‘倦鳥歸林’,實現(xiàn)了家門口就業(yè),過著‘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全村人均收入由2009年的6200元增加到2011年的1萬元,今年達到1.2萬元沒問題!”
合作社理事長覃廣常以每畝800元的年租金,承包了村里50畝土地種植20個大棚蔬菜,去年純收入就達到20多萬元。
村里70多歲的覃大爺感嘆:“過去累死累活一年下來,也就是幾百元收入,現(xiàn)在坐在家里不干活,每畝地也有500元甚至七八百元分紅,還不用擔任何風險。”
覃廣常滿臉得意:“土地流轉改變了我們農民身份,現(xiàn)在是村民變‘股民’,農民變‘工人’了喲!”
“那老年人不能進基地打工怎么辦”記者問。
覃子坤答:“村里將流轉地每畝提取30元,作為集體經濟收入,其中10元作為養(yǎng)老基金,全村60歲以上老人每月都能領到補貼,加上自家的土地分紅,日子過得舒坦哩。”
土地流轉:改變了臟亂差,“轉”出了“文明新村”
看一個農村地區(qū)是否富裕,首先看農民的住房。農民有了錢,第一件事便是建房。朝南村同樣經歷了由磚瓦房到鋼筋混凝土房的過程。但形似竹筒的房子,大小不一,朝向各異,或以水泥抹面,或以裸磚示人,外觀難看、通風不好,早已成為亟待整治的一大頑疾。
說起過去的“臟、亂、差”,村民們直搖頭。“泥巴村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內養(yǎng)殖,豬牛雞糞臭氣熏天。”“亂搭亂建,垃圾滿地飛。”
要改造,錢從哪里來
覃子坤說:“村里每年的土地流轉金有105萬元,出租300畝集體林每年有1.5萬元,出租游泳池、農家樂飯店每年有2萬元,這兩年群眾手頭有錢了,資金不成問題。”
有了錢,就能辦大事。去年,舊村改造轟轟烈烈鋪展開來。半舊的進行立面裝修,太舊的推倒重建,105萬元建設的5公里硬化道路,通到了各家門前。修建了沼氣池、排水溝、垃圾池,人畜分離,解決了一個“臟”字;立面改造、硬化村道、遍種花草,解決了一個“亂”字;建村辦公樓、修籃球場、設演戲臺、辦閱覽室、裝路燈、建休閑廣場、挖環(huán)村渠等,解決了基礎設施一個“差”字。
老人覃保金談到,過去因為缺少文化娛樂設施,每年回家過節(jié)的青年人,除了喝酒就是賭博。“現(xiàn)在好了,村民下班或進閱覽室,或上籃球場,或在家上網(wǎng),休閑活動健康多了。”
據(jù)統(tǒng)計,目前朝南村97%的人家有了新樓房,彩電、冰箱、手機、摩托車樣樣俱全,村里有農用小貨車40多輛,小汽車20多輛。
土地流轉確實顯現(xiàn)了無窮魅力!
采訪后記
農民增收難、農業(yè)發(fā)展慢、農村變化小,這是當前我國“三農”的現(xiàn)狀。如何從根本上破解“三農”難題,已成為目前經濟社會發(fā)展中需要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橫縣朝南村以土地流轉為抓手,引進龍頭企業(yè),發(fā)展規(guī)模生產,達到了農業(yè)增產、農民增收、農村建設步伐加快的目的。朝南村的探索實踐,有效破解了“三農”難題,做法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