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三八”婦女節(jié),邱富蘭又要去外地學習了。務農(nóng)20多年,從一名貧困農(nóng)戶到致富能手,學習借鑒是邱富蘭的法寶。
“不學習不行啊,我文化水平低,單靠以前那些傳統(tǒng)的耕種方式,一家人的溫飽都解決不了。”邱富蘭站在自己的蔬菜基地前,笑著告訴記者,這些年,要不是常常走出去看,去學,她與丈夫可能還一直停留在以前的種植水平,現(xiàn)在又哪里來這個300多畝的蔬菜基地呢
邱富蘭1988年開始務農(nóng)。2006年,她和丈夫一起創(chuàng)建了高德符氏果蔬示范基地,2010年正式注冊成立海城區(qū)高德符氏果蔬農(nóng)民專業(yè)合作社。2012年,該基地被評為廣西巾幗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示范基地。從3、4畝地發(fā)展到今日的300多畝、8個子基地,從養(yǎng)家糊口的春種秋收到現(xiàn)在影響廣泛的果蔬種植事業(yè),邱富蘭和丈夫20多年來累計投入600多萬元和無數(shù)個日夜的辛勤付出。
剛開始,邱富蘭只是簡單地種些甘蔗和西瓜。
“設備簡陋,抽水灌溉都要靠人力。還要看天吃飯。天氣不好,市場不好,那一年就白干了。而且利潤很低,種甘蔗一畝地有600元的利潤就算不錯了。”邱富蘭想找出路,一直留心留意各種信息,地方也沒少去,看人家種什么,怎么種,她與丈夫最遠去到了山東。2007年,邱富蘭看到有專業(yè)戶搞大棚種植,利潤可觀。幾經(jīng)對比盤算,她也決心試一試。
在丈夫的支持下,邱富蘭先嘗試30多畝,首期投入60多萬元。這相當于把一家人幾十年的積蓄全部投了下去。這個大膽并且寄托了殷殷希望的決定,卻沒能讓邱富蘭第一年就如愿。
就在她的大棚蔬菜準備上市的前幾天,一場強臺風迅猛而至。
“大棚被掀翻,薄膜四處飄散,本來幾天后就可以采摘的蔬菜,全都被泡了。”回憶起那一陣子,邱富蘭仍然非常痛心。一年付出的辛勤汗水就這么付之東流,上百萬元就這樣打了水漂。
成功屬于勇敢而有膽識的人。邱富蘭就是這樣的人。
收拾好心情,她與丈夫商量,這條路還是要繼續(xù)走。沒有錢,就變賣家底,找親戚借錢,從頭再來;不懂的,看書,找專家,找同行,吸收新技術,更新種植模式。邊種邊學,鍥而不舍。隨著經(jīng)驗越來越豐富,蔬菜瓜果的品種越來越多,產(chǎn)量產(chǎn)值也越來越高,收益是她以前從事傳統(tǒng)種植的3至10倍。
“每年的收入都在增加。”邱富蘭一說到自己種植的果蔬,總是一臉的自豪和欣慰。她捋起一串辣椒示意記者看,“你看看,這辣椒,個大肉厚,怎么可能不賺錢”邱富蘭說,這個品種的辣椒最高時批發(fā)價賣到16元/公斤,還供不應求。“只要掌握了技術,看準了市場 ,賺錢不難。”
自己富起來了,邱富蘭不忘當年的困窘,她每年都利用果蔬基地舉辦種植技術培訓班,把自己親身實踐總結出的大棚瓜菜的生產(chǎn)和栽培管理技術與周邊婦女、群眾共享。在果蔬基地的示范帶動下,更多的婦女群眾掌握提高了大棚種植技術和科技種植水平,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的致富女能人。
“一起富才是富,形成市場更好做。”邱富蘭笑著說,現(xiàn)在做農(nóng)民真是越來越有希望了。要政策有政策,要技術有技術,自己再加把勁,就能過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