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石圍天坑,我自認為總比別人更了解,更熟悉,隨時都可以描繪出她天生麗質(zhì)的面容。因為,從有科考資料記載以來,我便是首批陪同國際喀斯特巖溶洞穴科學考察專家中為數(shù)不多的女性之一,在參與國際科考之前,就已被別人稱為“下天坑的第一女人”,能下到天坑底部與天坑親密接觸,這更讓我確信——我是熟悉天坑的!可當我讀了黃佩華老師的《天地的眼睛》后,我便再也沒有這樣的想法了。
也許有人看過法國著名作家凡爾納《地心游記》的小說。文中描述了幾個冒險家經(jīng)過地下洞穴到達了地球核心的探險經(jīng)歷,在我們的地球上除了天空、海洋、陸地以外,還真的有著一個神秘精彩的地下世界,那就是——天坑! 我們樂業(yè)不僅有天坑,而且在方圓20平方公里范圍內(nèi)就有28個天坑之多,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幾乎囊括了各種類型的天坑,具有極高的科考、探險價值,被專家稱為“天坑博物館”和“世界巖溶圣地”。這里的天坑之多、之深,一直是科學界一個待解之謎。那么,天坑,究竟是什么呢? 樂業(yè)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區(qū),為天坑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極好的條件,天坑的學名叫喀斯特漏斗,是喀斯特地區(qū)的一種特殊地型,“喀斯特”聽起來很奇特,它是一個外來語。在南斯拉夫西北部塞爾文尼亞共和國境內(nèi)有一個高原叫喀斯特,那里是一片石灰?guī)r裸露的地區(qū),光禿禿的石頭呈千奇百怪的形態(tài),表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地貌景觀。這個術(shù)語,起初是在歐洲,然后在世界各地都得到承認和廣泛使用。目前世界上只有俄羅斯、澳大利亞、巴布利亞幾內(nèi)亞發(fā)現(xiàn)過天坑。足見天坑形成條件之苛刻。因此,世界各國許多的地質(zhì)科學家想要揭開成就樂業(yè)這個巨大獨特的天坑群奇觀的謎底。 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支由我國中科院地質(zhì)、動物、植物等專家和國外洞穴專家組成的中外科考探險隊,開進樂業(yè),對樂業(yè)天坑群地區(qū)進行了為期近1個月的科考和探險活動。中央電視臺等媒體也隨隊參加了科考并進行連續(xù)跟蹤報道。北京松下通訊設備有限公司還為這次科考探險活動提供了獨家贊助。我有幸成為中外科考探險隊的成員之一,享受到了地質(zhì)地貌學研究生的待遇,參與和見證了國際科考隊專家、學者們整個天坑科考過程,并與樂業(yè)飛貓隊和桂林巖溶所的蔡五田、黃保健兩位地質(zhì)專家及英、美方的科考成員一道,先期在我們樂業(yè)進行了4個多月的科考活動,對天坑群中的十幾個天坑進行了考察和測量,專家們找到了幾點成因:首先是樂業(yè)地區(qū)是大面積的碳酸鹽巖,這是一種可溶性巖石,符合“巖體必須是可溶巖”,這是天坑形成的基本條件;再有是樂業(yè)附近的地質(zhì)構(gòu)造是很少見的“S”型構(gòu)造,而樂業(yè)天坑群正好處于“S”型構(gòu)造的中部,這種特殊的構(gòu)造應力場,使巖層產(chǎn)生了深度很大的張性裂隙;還有樂業(yè)充沛的降雨,是形成天坑的最活躍因素。雨水沿裂隙溶蝕巖體,形成地下河系統(tǒng),對巖層不斷侵蝕、搬運,造成巨大地下空洞;其次是樂業(yè)地處云貴高原南麓,受印度洋板塊和歐亞板塊互相擠壓抬升的造山運動影響,地表不斷往上升,而地下河系統(tǒng)又不斷向下侵蝕,致使天坑越來越深。這些,就是我們樂業(yè)形成天坑的最基本的科學知識。蔡五田同時作了個形象的比喻:天坑的形成就象是在一個大蛋糕的中間豎切幾刀,再在蛋糕中部橫切一刀,把蛋糕往上一提,“天坑”就形成了?晌遥敢庀嘈牛桥畫z補天時,忘了補大地,才給這大地的棋盤上,留下了這一顆一顆星星般的棋子。為了揭開天坑神秘的面紗,很多人一次又一次冒著生命危險下去過大石圍。 1998年3月,廣西電視臺《發(fā)現(xiàn)》欄目組的陳立新主任,在我們縣里相關(guān)部門的配合下,靠使用簡單的設備4天時間才下到六百米以下的天坑底部,那時還沒有條件使用SRT那樣的專業(yè)探險工具。那次,是我第一次隨隊走進神秘的大石圍天坑底部心臟,當我與鄒茂華、張通書,劉秀好4人下到大石圍天坑底部時,已近傍晚,很多的景物都是非常模糊的。我們與考察攝制組在天坑底部的沙灘上就地宿營,因時間緊迫,設備簡陋,我們不敢逗留,第二天,我們早早就出了洞口,才看到大石圍天坑底部的真正面貌...... 還是晨曦籠罩的時候,遠些的景物雖然還身批迷霧,但四周空氣清新,蔥蘢的林木密密匝匝相牽互繞,奇異的花草星星點點隨處可見,婉轉(zhuǎn)的鳥鳴由遠而近親切悅耳,細巧的七葉一枝花,翠綠的木蓮在純凈的霧氣中飄出幽幽的香氣,森林里的植物似曾相識,又不知其名,在坑底,很多都是陰生植物,陰生植物一般都比較原始,什么藻類、蕨類、三葉桫,在這里隨處可見。這里還生長著比恐龍時代更早的桫欏,這種景象也許只能在上百萬年前才能看到。 當我們從天坑底部向上爬的時候,正是“三八”節(jié),上面對講機傳來賀喜的消息,說要殺幾只土雞來慶祝我們首批征服大石圍天坑的隊員們,大家都增加了往上爬的力量,可是,正當我們使勁爬時,原來還白云飄飛,晴空萬里的天氣,忽然烏云密布,狂風大作,雷雨冰雹,呼嘯而來,碗口大的一棵樹,在陳立新上面連根倒下,幸虧他當時正扒在一個崖壁凹縫里,才避開了致命的一瞬間。整個攝制組被困在懸崖上,情況危急萬分,可就在大家不知如何是好時,天氣又忽然轉(zhuǎn)晴了,這也就是大石圍為何無人敢涉足的傳說,也是她多年無法被揭開神秘面紗的原因吧!在地下六百米深的天坑底部,可謂怪石林立、舉步維艱,但我們還是爬回來了,有一種從黑暗地府回到光明人間的感覺,真正體會到生命是如此的脆弱,盡管我們珍惜了又珍惜,但還是隨時都有可能丟掉,下過大石圍,你就會體會到——活著真好! 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考察,我們親歷了無數(shù)的險境,領(lǐng)略了她博大的胸襟,走進了她神秘的懷抱之后,終于,感受到了大石圍天坑不同凡響的一面!她不僅是一個集地下原始森林、珍稀動物、巨大溶洞和地下暗河于一體的獨特區(qū)域,還是樂業(yè)天坑群中最大的一個,與世界上所有天坑迥然不同的是,它現(xiàn)在還處于旺盛的活動期,是所有天坑中還在快速生長最年輕的一個,但天坑底部,卻存在著最古老的幾千萬年前就生長繁衍與世隔絕的古生物群落,因光照和其他自然條件等原因,許多的古樹長得雖然不是很大,但是相當稀有,教科書上是沒有這些植物名稱記載的,專家說是當今世界上絕無僅有的遠古時期植物標本。目前世界上只有大石圍天坑群擁有這樣一個獨特的動物、植物基因庫。 在這幾次科考活動中,最令我難以想象的是,那些生長在大石圍天坑底部河流淺灘中的小蝦、小魚和至今我都不知名的小動物都沒有眼睛,它們通體透明,脈絡清晰,連內(nèi)臟幾乎歷歷可見,對于我們?nèi)祟惡推渌麆游飦碚f無比重要的眼睛,它們沒有!我不知道,它們究竟是依靠什么來看外面的世界呢 這個答案,直到我拜讀了廣西著名作家黃佩華老師的文章后,終于找到了!黃老師在他的《天地的眼睛》一文中說:“大石圍是一只永不關(guān)閉的千里眼,它首先是一只地之眼,深不可測。它又是一只天之眼,洞察一切!”還貼切地把崖壁上的老松喻為美麗的睫毛,坑底的原始森林比作綠色的瞳仁!這,也許是我走近天坑以來,最撼動我內(nèi)心的描述。 讀過黃老師那篇文章以后,我不敢再說了解和熟悉大石圍天坑了.雖然因在旅游局工作的原因,國際科考之前和科考期間及科考之后,我?guī)缀跏翘焯齑粼诖笫瘒炜舆,感覺她的心跳,聆聽她的聲音,春天看她櫻花盛開的嬌艷,夏天看她林木斗翠的姿態(tài),秋天看她楓葉爭紅的嫵媚,冬天看她白雪飄飛的妖嬈,熟悉得就象是一位老友。也許,熟悉的地方?jīng)]有風景,或者是缺乏看風景的激情和睿智。借來黃老師的慧眼,我再次站在大石圍天坑頂部的西峰,看群山,看坑底, 之后,我終于明白,大石圍天坑底部溶洞里的小動物不是沒有眼睛,它們的“眼睛”就是這可與地相連,可與天相通的天坑,而群山就好比包裹天坑“眼球”的“眼皮”。林濤翻滾時,天坑底部的森林顏色由淺入深,由深變淺,正如“眼睛”在眨動似的。 樂業(yè)天坑群中的幾十個天坑,就象是一個又一個的“眼睛”灑落在崇山峻嶺間,在所有的“眼睛”中,“大石圍天坑”就是一只最美麗,最神秘的大地的眼睛 ……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