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馬訊 近年來,巴馬瑤族自治縣通過加大對民族特色和紅色、長壽文化資源有效開發(fā)和保護,有效地促進與旅游產業(yè)融合發(fā)展。
該縣長壽源遠流長,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十一月,光緒皇帝欽命廣西省提督給該縣境內那桃鄉(xiāng)平林村村民鄧誠才贈匾一塊,匾上寫“惟仁者壽”,此匾今由鄧誠才的第五代孫子78歲的鄧容先生完好地保存,另外還有清同治八年(1869年)賜贈楊潤魁壽匾“春圃煙霞”、清同治三年(1864年)賜贈黃宏慕壽匾“壽比崗陵”等。
同時,這里的長壽飲食文化和自然生態(tài)也與眾不同,有低脂肪、低動物蛋白、低鹽、低糖、低熱量和高維生素、高纖維素的“五低二高”的獨特飲食“食譜”,加上這里山清水秀生態(tài)好,境內沒有一個燒煤工廠或化工廠,飽含負氧離子的空氣、小分子團水、富含遠紅外線的陽光、高地磁、富硒土壤,千百年來,受益于這里獨特的山水、文化滋養(yǎng),巴馬人普遍少病長壽。至2017年底,巴馬人口達30余萬,有百歲老人89位。
不僅如此,巴馬還是右江革命根據地核心區(qū)域和重要黨政機關所在地,是鄧小平、張云逸、韋拔群、陳洪濤、黃松堅等締造和指揮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的主要活動基地,這片土地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紅色傳奇,革命歷史十分厚重。目前,全縣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1處,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有紅七軍21師師部舊址、中國工農紅軍獨立師師部舊址、韋拔群烈士犧牲地——香刷洞共3處。
境內民族特色文化更別具一格,挖掘整理出的壯族創(chuàng)世父《布洛陀》和瑤族創(chuàng)世母《密洛陀》兩部史詩被譽為壯、瑤民間文學姐妹篇,《補糧》《三月三》《的甲與的侖》和瑤劇《格魯花》《祝著節(jié)》等等民間民族文學、戲曲、故事、民俗都被視為民族的“根譜”,先后被縣、市、自治區(q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民族歌舞方面,整理、制作出布努瑤創(chuàng)世歌、歷史歌、酒歌、立房歌、祝壽歌、情歌、盤歌等等;編排和提煉出瑤劇《格魯花》《努》《撞》《蒙央》《補糧》《裸浴》等一大批優(yōu)秀傳統(tǒng)舞蹈節(jié)目和一批深得群眾喜聞樂見的民族小品。瑤劇《格魯花》是中國第一部瑤劇,它的出現填補了中國瑤劇歷史的空白;《努》被邀請參加全國民族運動會,《撞》《蒙央》《補糧》《裸浴》等應邀到中央電視臺民歌中國欄目演出,其中《撞》幾次到澳門演出。
為傳承好民族特色文化,該縣加大投入,建有東山巴根屯銅鼓傳習館、巴馬鎮(zhèn)盤陽村廷舊屯卜伙故事傳承基地、坡利屯山歌傳承基地、那桃鄉(xiāng)民安村山歌傳承基地;在瑤族學生比較集中的東山鄉(xiāng)中心小學建立“瑤族文化傳承教育體驗基地”,組建東山鄉(xiāng)文錢村農民射弩隊,在巴馬一中建有自治區(qū)唯一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射箭射弩訓練基地,抓好東山鄉(xiāng)銅鼓原生態(tài)保護區(qū)試點項目建設工作。
近幾年來以來,該縣先后舉辦五屆國際長壽文化旅游節(jié),每年春節(jié)、“三月三”傳統(tǒng)歌節(jié)、祝著節(jié)、盤王節(jié)等民族文化節(jié)慶活動正常舉辦,每年開展送文藝下鄉(xiāng)120場次以上。組建仁壽山莊、長壽文化園、夢·巴馬等民族文化演出團隊3個,從業(yè)人員150多人。刺繡、服飾、繡花鞋、藍靛瑤三角繡球制作、根雕、盆景、奇石等民族民間工藝品市場良好。“巴馬麗瑯”“巴馬泉”“巴馬神酒”“巴馬香豬”“火麻”“山茶油”“玉米鍋巴”等以長壽文化冠名的產品,收到良好旅游效益。
該縣通過挖掘與傳承民族特色和紅色文化,有效地助推旅游業(yè)發(fā)展,據統(tǒng)計,來巴馬旅游和養(yǎng)生的游客從2006年的11.6萬人次迅猛發(fā)展到2016年的430多萬人次。近年來,巴馬推動“景區(qū)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借好山好水實施旅游扶貧,逐步覆蓋所有貧困人口。去年全縣脫貧16599人,其中3600多人得益于旅游扶貧。2017年上半年,共接待游客267.56萬人次,同比增長21.2%,實現社會旅游總消費24.53億元,同比增長24.5%,預計全年將接待游客500萬人次以上。
(許泰文 韋幫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