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秦城水街景區(qū)是指靈渠穿過縣城一段兩岸的街區(qū),長約1公里。整個水街景區(qū)由秦漢建筑文化、古橋文化、古雕塑文化、靈渠歷史文化、嶺南市井風(fēng)俗文化五大部分組成。具體景點有秦文流觴景區(qū)、娘娘橋、萬里橋、馬嘶橋、古戲臺、金鐘街、湖廣會館、水街亭臺廊榭、百米雕塑長廊、三將軍墓、古石雕群、民俗風(fēng)情區(qū)等,現(xiàn)已成為桂林的旅游勝地。
娘娘橋,位于秦文流觴景區(qū)上游約100米,又名天后橋、滄浪橋,始建于康熙七年(1668年),2004年重修,橋上建有雙亭,橋名為清代大書法家何紹基所題。
萬里橋:位于娘娘橋上游約100米,唐寶歷元年(825年)桂管觀察使李渤所建,因傳說距唐朝京城長安水路1萬里而得名,是廣西境內(nèi)最古老的石拱橋,迄今已整整1200年歷史。歷史上被稱為“楚越要津”,2004年重修橋亭,橋的南岸立有明代吳玉所寫《萬里橋記》一文和“萬里如歸”題詞兩塊石碑。
水街兩邊的店鋪,門前高懸的竹編燈籠,渠邊樓庭怪石,耳畔響起的靈渠古樂,還有悠閑散步的興安居民,讓人感到居住水街的安逸。水街的水很清澈,沿街不時能看到小女孩赤腳戲水畫面,不少年輕的少婦還提籃到水街洗衣。
秦文流觴,是興安水街的入口,也是第一個重要的景點。它緊倚縣人民政府所在地,濱臨靈渠,占地約3000平方米。首先是重建的興安古城北門,景區(qū)內(nèi)以一品居、三槐第、九井坊三條古街的形式,充分體現(xiàn)出秦代建筑的風(fēng)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