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聽了種植政策宣講后,我家開始種百香果,去年3畝賺了1萬多元,今年擴種8畝,現在長勢良好,預計收入3萬多元。”近日,說起來賓市的理論成果轉化基地,忻城縣城關鎮(zhèn)尚寧村夏洞屯村民樊振義喜在心頭。
學理論、長見識、強能力。近年來,來賓以“打造群眾歡迎的宣講隊伍、搭建面向群眾的宣講陣地、創(chuàng)建群眾喜聞樂見的宣講載體、建好群眾理論成果轉化基地”為抓手,不斷創(chuàng)新宣講方式,理論宣傳教育大眾化、普及化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理論小廣播”等基層理論大眾化工程已成為全區(qū)品牌。2015年,來賓市委講師團被評為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
宣講平臺“寬”起來
“今天給大家廣播市委書記李志剛關于‘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要求……”“下面廣播一下大果枇杷種植方法……”5月2日,走進武宣縣黃茆鎮(zhèn)上額村,就聽到村黨支部書記、種子宣講員郭以錄在廣播。
自2013年以來,來賓724個行政村借勢“三求”工程的成功探索,建立起理論普及化大眾化基地——村級學用理論政策服務中心。中心下設“理論小廣播”、“三求”小課堂、農家書屋、遠程教育站四個平臺。堅持每日一播,每月一訓,每季一演,每年一評。其中,“理論小廣播”已宣傳播放理論政策和農業(yè)科普信息近10萬條,有效破解農民了解政策、獲取信息和普及法律法規(guī)知識難等問題,并入選廣西2014年度文化精品項目。
為更好發(fā)揮“麒麟山講壇”作用,講壇開講至今已邀請20多位區(qū)內外專家學者專題授課,市、縣、鄉(xiāng)三級黨員干部共20萬人(次)參加學習。為實現“立體化”理論宣講,來賓積極建立市民大講堂、報刊“理論園地”和電視“理論大講壇”,為群眾在理論政策上解“渴”、思想上解“惑”、心理上解“壓”,搭建起了更寬廣的平臺。
平臺“寬”了,還要有更強大的宣講隊伍,才能更好發(fā)揮作用。來賓不斷調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專家?guī)臁?ldquo;四大宣講團”和村級理論學習服務小分隊等宣講隊伍,使宣講更具理論性、指導性、針對性和實踐性。其中,研究專家?guī)斓男v隊伍以“菜單”方式,深入各級各部門上好理論宣講示范課,滿足干部群眾的理論化、專業(yè)化層面需求;市領導、專家、博士、百姓等四大宣講團,每年深入鄉(xiāng)鎮(zhèn)、村屯、社區(qū)等,開展兩次以上宣講活動,滿足了干部群眾對理論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需求;1000多名理論政策學習服務工作者組成村級理論學習服務小分隊,面向廣大群眾開展各種理論政策宣傳活動,滿足了農民群眾學習實踐需求。
宣講形式“新”起來
為讓基層干部群眾易學、樂學,使理論學習入耳、入心、入腦,來賓創(chuàng)新宣講形式,采用上黨課、面對面交流、講故事等方式對黨的十八大精神、“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等進行宣講,宣講隊伍每到一處都受到廣大群眾的熱捧。比如,在聽了博士宣講團進大瑤山開展的宣講后,金秀瑤族自治縣長垌鄉(xiāng)平道村古占屯旅游協(xié)會會長盤紹榮說,宣講團除了講理論講政策,還給我們村的旅游發(fā)展提出很多好建議,深受啟發(fā)。
為在黨的大政方針政策與群眾之間架起一條“綠色橋梁”,該市組織理論學習服務小分隊派送各種不同的“理論政策套餐”到農村、企業(yè)、學校、社區(qū)、農民工群體,形成了眾口可調的“大眾食堂效應”,實現了基層一線學習全覆蓋。
此外,來賓還將黨的理論政策編成山歌、漫畫,以雅俗共賞的形式滲透到農村的每一個角落。同時,充分利用“三求”文化惠農工程平臺,通過村級節(jié)日演、鄉(xiāng)級季度交流演、縣級半年展演、市級年度評演、參加區(qū)級調演的“區(qū)市縣鄉(xiāng)村”五級匯演模式,舉辦了農村各種理論政策宣傳文藝演出兩萬多場(次),觀看群眾達200多萬人(次),讓黨的最新理論政策真正貫到了基層、貼近了民心、落到了實處。
宣講成果“活”起來
5月的忻城,綠水幽幽、瓜果飄香。在來賓市理論轉化成果基地——忻城縣城關鎮(zhèn)尚寧村板六屯的百香果大世界種植園,上千畝的百香果一棚挨著一棚,不少果農們忙著對百香果鋤草、施肥。
據基地負責人林少鑫介紹,該基地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以每年每畝800元的價格租賃農戶土地進行百香果種植;匾(guī)劃總面積3000畝,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yè)化經營模式,實行協(xié)議保底購銷帶動周邊農戶種植百香果,畝產可達2000公斤以上。按目前市場價計算,每畝產值將達1萬元以上。尚寧村200多戶農戶除租地收益外,還有100多名村民被公司以每日70元的報酬返聘到基地擔任管護員,實現多渠道增收。
目前,類似尚寧村百香果種植示范基地這樣,得益于理論政策宣講而產生的理論成果轉化基地不斷出現。宣講人員向廣大群眾宣講有關農村土地流轉等惠民政策后,一些群眾大膽承租土地,大力發(fā)展本地特色產業(yè),實現了創(chuàng)業(yè)致富。如武宣縣成功打造食用菌和哈密瓜種植,以及竹鼠和夏南牛養(yǎng)殖、國畫石加工和農家樂旅游等理論成果轉化基地30多個,培養(yǎng)了一大批農村種養(yǎng)能人、致富能手,帶動了全民創(chuàng)業(yè)致富。興賓區(qū)以提升基層群眾文明程度為出發(fā)點,打造了花卉種植、葡萄種植、大棚種植等110多個理論成果轉化基地,鳳凰鎮(zhèn)長福村、良塘鄉(xiāng)北合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屯”。據統(tǒng)計,全市已建立村級理論政策學習成果轉化示范基地724個,解決了理論成果在基層轉化“落地難”的問題。